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要“推进绿色发展”,“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等。2018年4月,习近平同志考察位于宜昌长江岸边的兴发集团新材料产业园时强调,要在坚持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发展适合的产业,实现科学发展、有序发展、高质量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发展成就瞩目,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和第一货物贸易国。然而,长期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质量、低效益、低产出”和“先污染,后治理”为特征的增长模式主导中国工业发展,资源浪费、环境恶化、结构失衡等矛盾和问题十分突出。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国家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制定了《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为“十三五”时期工业绿色发展确立了明确的目标原则和推进方略。
目前,我国已形成以园区为载体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工业园区通过创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等进行绿色转型,其中主要涉及产业链构建、基础设施建设、清洁生产等措施,是生产方式绿色转型、产业结构调整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关键平台。可以说,工业园区的绿色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对我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工业园区绿色发展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建设任务,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其中部分建设任务资金需求期长、盈利性较弱,需要开发性金融的大力支持。例如,工业污染集中治理项目,短期投资额较大、无法产生现金流,这决定了需要成本低、期限长的资金来支持[1]。开发性金融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具备特殊金融功能、政策扶持效应、规划先行工作手段[2]、优化资源配置等多重优势,在工业园区绿色化建设中将发挥重要作用。为提高开发性金融支持工业绿色发展的效率,需要明确重点支持领域,有效引导工业园区的绿色发展;同时,应通过加强开发性金融与政府主管部门、园区的多方合作,以及优化投融资模式等途径,提升开发性金融的绿色金融服务能力。
1 我国工业园区绿色发展政策导向目前,国家引导工业园区绿色发展的主要途径包括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主导的园区循环化改造工作,生态环境部(原环境保护部)、商务部、科技部主导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以及工业和信息化部主导的绿色园区建设等。园区循环化改造、生态工业示范园建设、绿色园区建设都是依据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遵从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R原则,推进工业园区绿色发展。由于主管部门的不同,其建设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园区循环化改造侧重于实现园区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和废物“零排放;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侧重于污染控制与生态环境保护;绿色园区建设侧重于促进园区企业的绿色制造技术的应用。我国工业园区绿色发展的主要政策导向见表 1。
工业园区通过创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建设绿色园区等途径进行绿色转型,其中主要涉及生态产业链构建、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清洁生产、促进园区环境能力建设等重点领域,各领域的建设目的、重点项目及实施主体不尽相同。工业园区绿色化建设主要领域及重点项目见表 2。
构建生态产业链是将一个生产过程中的废物或副产品变为另一生产过程中的原料,使整个工业体系“进化”为各种资源循环流动的闭环系统,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3]。生态产业链的构建对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4]。构建生态产业链的重点项目包括主导产业链构建、配套产业链构建、废弃物代谢产业链构建等。实施主体以园区管理部门、园区生产企业、资源综合利用企业为主。
2.2 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加强园区污水处理厂、固废收集转运站以及处理处置设施、中水回用处理设施、集中供热设施等,目的在于降低生产过程中污染物排放和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重点项目包括集中供热设施建设、污水管网建设及改造、污水处理厂改造及建设、固废收集及转运设施建设等。实施主体以园区管理部门、园区生产企业、能源企业、环保企业为主。
2.3 推进清洁生产清洁生产作为“末端治理向全过程控制”的重要工具,在降低环境污染、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5]。鼓励企业参与清洁生产建设,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园区的生态效率和环境绩效;另一方面也帮助园区企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重点项目包括通用设备节能改造、工业节能建筑建设、电子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工业废渣综合利用项目分布式新能源示范利用项目、余热供冷项目等。实施主体以园区生产企业、环保企业为主。
2.4 促进园区环境能力建设园区环境能力建设,一方面指园区管理部门为企业生产建设过程中的环境行为提供宏观指导、总体协调、组织支持等多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要对企业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进行监管、预警、应急等管理,包括园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园区环境信息管理平台建设、绩效考核及奖惩制度建设等。重点项目包括空气质量监测站建设、环境风险管理—预警—应急平台建设、固体废物管理与交换信息系统建设、清洁生产与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推广等。实施主体以园区管理部门为主。
3 开发性金融支持工业园区绿色发展的建议 3.1 深化多方合作园区绿色化建设是开发性金融机构、政府主管部门、园区主管部门、园区企业等多方参与的过程。开发性金融机构促进工业园区绿色发展,一方面,应深化与工业园区绿色发展相关政府主管部门的合作,准确把握国家级、省级、地方等各级园区绿色发展状况、绿色化建设的需求及重点;另一方面,应加强与工业园区主管部门的合作,基于规划先行原则,将融资规划融入园区绿色化建设规划中,明确重点支持领域,提高开发性金融促进工业园区绿色发展的效率。
3.1.1 深化与政府主管部门的合作目前,与工业园区绿色化建设相关的部委主要包括生态环境部(原环保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和商务部。其中,生态环境部、商务部、科技部主管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主管园区循环化改造工作;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绿色园区建设工作。各政府主管部门在推进工业园区绿色发展过程中的管理重点不同,对开发性金融支持的需求也有所差异。开发性金融机构应深化与各政府主管部门的合作,就工业园区绿色发展达成一致协定,以此确定各自职能和作用,进一步集中政策资源与信贷资源。开发性金融机构可与政府主管部门合作的领域容包括融资合作、规划合作、融资顾问服务和其他金融服务等,其中融资合作主要包括中长期贷款、技术援助贷款、短期贷款和应急贷款,规划合作包括园区绿色发展相关规划制定,融资顾问服务包括政府融资平台运行管理、资金风险管控等。
3.1.2 加强与工业园区的合作规划先行是开发性金融机构支持工业园区绿色发展的工作基础,也是与其他商业性金融机构的重要区别。建议开发性金融机构与政府主管部门、园区管委会、开发公司等园区建设主体合作,参与园区的生态环境规划、生态产业链建设规划、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等,以政府、管委会制定的发展规划、指导意见、政策法规为依托,将融资规划嵌入园区绿色化发展建设规划中,以规划为中心的合作模式替代以项目为中心的合作模式,将项目的开发评审工作延伸到规划阶段。
开发性金融规划先行运作模式主要有与园区合作成立专职部门,以及建立专家库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与园区合作成立专职部门,对园区绿色化发展的规划、建设等重大事项进行协商决策,制定科学可行的规划体系、建设方案、工作计划,重点项目等,明确园区的生态产业链类型、循环经济模式、绿色化发展方向,对园区绿色化发展进行统筹推动。通过广泛交流、信息共享,智力支持、战略咨询,制度建设等合作方式,保障园区绿色化建设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自身平台的优势,整合各方资源,协助园区与外部院校、企业、行业协会、社会团体等专业的园区绿色化咨询、规划、设计等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与园区共同构建绿色化发展专家智库,凝聚各领域专家资源,增强绿色化建设的科学性和公信力。
3.2 优化投融资模式开发性金融在园区绿色化建设融资中的作用不只是简单地提供大额、长期的资金,更重要的是通过市场化的资金运作,解决园区绿色化建设项目投融资所面临的困境,通过自身的投融资业务来建设制度,培育市场,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清洁生产推广、生态产业链构建等项目实现市场化融资提供良好的制度基础和市场环境。在工业园绿色发展过程中,许多地方以政府、开发区的融资平台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主体,过度依赖于财政拨款,投融资效益欠佳。因此,需要开发性金融机构参与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和现金流建设,提高投融资效率,同时配合政府培育一批实力较强的融资平台(借款人),在以政府信用、企业信用双轮驱动的基础上,进入资本市场开展融资。
开发性金融支持园区绿色化发展时,一方面,应始终坚持推行“绿色信贷”,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作为重要原则和约束边界,严控环境和社会风险。除了明确工业园绿色信贷的支持方向和重点领域,在借款人评审中,还应将企业环境和安全事故风险作为信贷准入评审的重要内容;在项目政策性风险评审中,对项目建设的环境风险进行分析,依照项目所在区域的环保政策,判断项目是否符合国家与地方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另一方面,开发性金融机构可利用自身优势,为园区内绿色企业提供必要的财务咨询服务,同时,优化投融资模式,提升开发性金融服务能力。优化投融资模式的具体方式包括大力推广股权债权信贷等融资方式;根据合同能源管理、排污权交易、碳排放交易等运行机制提供创新性融资服务,深化金融参与环保产业发展力度;积极引入BOT、PPP等多种运营模式,加速金融资本与社会资本的有序流入,提升对优质绿色项目的融资支持力度;针对园区内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难问题,对其产权、信用、担保、办理手续等进行综合评估后,可通过建立集中化或统一融资平台等方式创新已有融资模式,给予有效资金支持。
[1] |
常杪, 田欣, 滕飞龙.
工业污染治理领域的创新投融资模式[J]. 环境保护, 2011(8): 17-20.
DOI:10.3969/j.issn.0253-9705.2011.08.004 |
[2] |
刘勇.
积极发挥开发性金融优势助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J]. 地方治理研究, 2012, 14(2): 53-56.
DOI:10.3969/j.issn.1008-6463.2012.02.012 |
[3] |
韩玉堂.生态工业园中的生态产业链系统构建研究[D].青岛: 中国海洋大学, 2009.
|
[4] |
金涌, 胡山鹰.
生态文明与生态工业园区建设[J]. 中国高新区, 2013(16): 24-27.
|
[5] |
孟晓霞, 周勇, 赵希锦.
浅析我国清洁生产推行现状及对策[J]. 四川环境, 2012, 31(4): 129-134.
DOI:10.3969/j.issn.1001-3644.2012.04.0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