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国环境管理  2018, Vol. 10 Issue (5): 5-7  
0

引用本文 

加快推进新时代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J]. 中国环境管理, 2018, 10(5): 5-7.
加快推进新时代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重要治国理念,是政府管理主导的传统治国方略的根本性升级,也是新时代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关键,而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则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处理好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两者关系的核心要义。

一 新时代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理论依据

第一,新时代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根本保障。党的十八大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想实现这“两个一百年”目标,绿水青山是必要前提,是内在要求,也是实现更多百年目标的宝贵财富,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正是将绿水青山更多地转化成金山银山的关键所在。国家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是指“运用国家制度治理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能力,包括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相统一、预防和应对生态突发事件、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提高人民生态幸福指数等各方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有利于强化国家生态环境治理的顶层设计和整体部署,有利于从制度层面破解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困境,有利于打破困扰生态文明建设的机制体制僵局,有利于重新建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社会规则体系,有利于提高政府生态环境方面的执政能力,有利于强化企业主体的环境治理意识和行为,有利于充分调动公众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积极性,为早日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提供支撑。

第二,新时代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保障群众环境权益的宗旨的集中体现。生态环境与人民的福祉和健康息息相关,随着我国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人民对环境保护问题的关注也大大提高。尤其是近些年,雾霾爆表、垃圾围城、重金属超标、水污染事件等一系列生态环境事件的爆发,引发了公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高度关注,也将国家的环保部门推上舆论顶端。可以说,与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相比,当前公众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已经是达到了历史新高。人们关注生态环境,不仅仅是因为环保意识的提高,更多的是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加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已经由追求温饱向追求幸福生活转变,这就使得人民群众对环境问题的敏感度大大提升,对环境问题的容忍度也愈发降低。近期,环保部门的工作能力屡遭质疑,并不完全是因为环保工作做的不够好,还由于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速度赶不上人民对绿水青山的期盼。这种期盼与生态环境的质量形成了鲜明对比,也更加昭示着我国不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第三,新时代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顺利推进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也在日益加深。对于政府公共管理而言,环境保护是其重要内容,更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特别是在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今天,对于生态环境的治理显得尤为重要。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与个人,都要以更加现代化的方式去保护环境,担负起保护环境的责任,这是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所必需的条件。新时代的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回应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态环境需要,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可以通过现代的管理手段和信息获取方式准确掌握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需求,有的放矢地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新时代的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实现生产和生活两个方面的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可以建立起政府、企业、公众的多元共治局面,用更多的经济手段激励各个环境主体的绿色行为。新时代的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在获得更多环保收益的同时降低环保成本,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可以从制度上节约交易成本,改变每个主体的利益权衡,从微观层面切实改变公众的消费行为、企业的生产行为和地方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看法。

二 新时代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学习能力。由于生态环境治理需要长期推进,并历经不断的动态演进,因此,动态学习发展是实现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学习什么?学习发达国家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学习其他领域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学习过去,对我们曾经走过了生态环境治理道路做出总结和回顾;学习未来,对我们即将经历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做出预测和评估。如何学习?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仅要看到其他国家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成功和失败的表象,还要深入剖析内在机制和根本原因;不仅要找到内在机制和根本原因,还要与中国实情做出对比,判断其在中国的适用性;不仅要判断其在中国的适用性,还要充分考虑到政策和制度落实到省、市、县域,甚至村庄等更小行政范围后可能发生的情况。

战略能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涉及到国家战略,乃至全球战略的大事。因此,新时代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也需要有战略定位、战略眼光和战略能力。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战略能力,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最大鸿沟也是战略能力。能否出色完成新时代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不仅是对一个国家战略能力的考验,其本身也是战略能力的组成部分。建设新时代生态环境治理战略能力,就是要更加有效地在治理、保护、发展三个维度配置稀缺的物质和人力资源,使这些资源在现有的发展水平下得到最有效的应用。建设新时代生态环境治理战略能力,就是要把握好全局性、方向性、基础性和系统性,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既有宏观把握,又不失细节处理。建设新时代生态环境治理战略能力,就是要找到自身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看清世界、认清自我、理清逻辑,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收益。

组织能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每个人、每个企业、每个政府都置身于这个系统中,各负其责、各尽其职。因此,要想解决好这个系统问题,首先要培养的就是组织能力,建设新时代环境治理组织能力。建设新时代环境治理生态组织能力,就是要组织好社会与公众,多一分科学与理解,少一分恐慌与埋怨,充分发挥社会与公众在环境监督方面的优势和力量,使其成为新时代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建设的生力军。建设新时代生态环境治理组织能力,就是要组织好生态环境保护管理部门中各个职能部门的关系,做好各个职能部门的合理分工与有效衔接,改善组织机能,提供组织效率,减少组织损耗。建设新时代生态环境治理组织能力,就是要组织好各级政府之间、同级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从体制、机制和技术上实现全面优化,从经济、法律和行政上降低交易成本。

创新能力。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 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更是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走出囚徒困境的关键所在。可以说,创新能力是新时代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也是难点。建设新时代生态环境治理创新能力,就是要创新生产技术、治污技术和能源技术,通过各技术环节的提升与革新,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全过程治理。建设新时代生态环境治理创新能力,就是要创新组织机制、管理机制、监督机制、监测机制,通过各个机制的创新与变革,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全面深化改革。建设新时代生态环境治理创新能力,就是要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促使产业从追求规模的高速增长转向追求创新的高质量发展,促使企业做到自觉创新,企业之间做到合作创新,向互联网等高新技术和现代商业模式借力,实现政策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

引领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引领了“美丽中国”的建设。为了真正实现“美丽中国”的愿景,需要加快推进新时代生态环境治理引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具体的,一要加强思想引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引领能力,以此作为提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抓手;二要加强制度引领,坚持以狠抓制度的建设和落实为引领,强化制约监督,加强制度建设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三要加强创新引领,引领各个环境主体创新思想、创新技术、创新机制,激发生态环境保护的活力;四要加强示范引领,找到典范、树立典型、做出示范,用典型引领全局。

三 新时代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战略路径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2018年6月24日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将“全面加强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领导”独立成章,并且放在非常靠前的位置论述,这是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贯彻落实,体现了中央对加强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领导的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推进需要党的领导,新时代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同样离不开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一是要落实党政主体责任,让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二是要让各地党政主要负责人就要以身作则、亲力亲为;三是要强化考核问责,严格责任追究,通过真考核、严问责,形成督促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全力治污攻坚的制度氛围和刚性约束。

加强制度建设。要想推进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就必须实现生态环境治理制度的现代化,这离不开我国顶层制度的设计和规划。具体地,一是要健全管理决策与执行机制,努力构建从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到责任追究的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二是要完善公众参与与协商机制,加快推进社会机制创新,积极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环境污染治理;三是要改进政绩考核与评估机制,切实引导各级领导干部从增长为先转向更加关注发展质量上来。

切实加强自身队伍建设。新时代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核心是建设现代化的治理能力,而环保工作者则是这一能力的建设者和执行者。因此,要想推进新时代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根本还在于环保工作人员能力的提高和环保工作队伍的建设。新时代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要求这支队伍有专业的知识体系和系统的处理技术,这是不同于其他政府管理部门的,与其他部门相比,专业性和技术性是环保队伍建设的立身之本。新时代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要求这支队伍有跨专业的知识和背景,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环境技术,因为环境问题的产生并不是由生态环境本身造成的,解决环境问题的手段也绝不仅仅是治污技术所能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生态环境保护队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未来趋势都有一定把握。新时代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要求这支队伍有坚毅不拔和锲而不舍的精神,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大工程,慢功夫,生态环境问题的造成不是一朝一夕的,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这需要几代环保队伍的共同努力。

加快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新时代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建设需要以现代化的工作方式来推动。一要改进规制方式,转变规制方法,走进排污企业,从企业行为出发,对规制细节作出精准判断,变由上至下的规制方式为由下至上的规制方式;二要改进思想方式,变管理为治理,变对立为统一,变管制为规制,变惩处为帮助,通过环境治理多元化体系的建设实现由管理到治理的转变,通过高质量发展理念的建立实现由对立到统一的转变,通过环境法治建设实现由管制到规制的转变,通过技术变革实现由惩处排污者为主变为帮助排污者实现高质量发展;三要改进工作方式,从一刀切式的统一化工作方式转变为有针对性的差异化工作方法,每个省份、每个城市、每个县域、每个村庄都有其自身独特的生态环境状况和环境问题,不同阶段、不同时节、不同时间也都有其不同的环境问题和处理手段,不同行业、不同企业更是有着差异化的技术特点和排污特征,应当采取差异化的环保工作方式,以应对差异化的环境问题。

深化机构改革。在过去的1988年、1998年、2008年,以及当下的2018年,几乎每个十年,国家层面的环保部门都会迎来一轮新的机构改革,这些机构改革的结果不仅是环保机构的调整,更是推动中国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向前发展的制度动力。同样,要想推进建设新时代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的深化机构改革是必不可少的。尽管生态环境部的组建整合了多项散落在其他部门的环境保护职责,如发改委的应对气候变化和碳减排,国土资源部的监督防治地下水污染,水利部的编制水功能规划、排污口设置管理、流域水环境保护,国家海洋局的海洋环境保护等,充分体现了“山水林田湖草一体管理”的思想,但如何处理好这些以往并未统一的环境职能,如何处理好生态环境部内部各个职能部门的关系,仍然是任重而道远。

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基础保障。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是软实力,直接决定着生态环境治理的成效。要主动适应时代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内容,才能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生态环境治理的创新在于共管共治,切入点在于转变政府职能,落脚点在于促进公平正义,基础在于制度建设,基本方式在于法治,本质特征在于民主。只有实现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才能为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谋定而心无旁骛,躬身而务求实效。加快推进新时代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努力克服和解决新情况新问题下干部队伍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工作本领不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不够两个重要制约因素。抓好谋划落实的“最先一公里”,打通具体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拿出真招实招,敢于攻坚克难,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