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国环境管理  2018, Vol. 10 Issue (4): 5-9  
0

引用本文 

赵华林. 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和民生福祉[J]. 中国环境管理, 2018, 10(4): 5-9.
ZHAO Hualin. The Key of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Innovation Driven, Green Development and People's Welfare[J].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8, 10(4): 5-9.
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和民生福祉
赵华林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北京 100011
摘要: 高质量发展是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和现在所处关口作出的一个重大判断,本文科学阐释了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外延,系统梳理了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意义和重要基础,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和思路举措,突出强调了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民生福祉对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创新驱动    绿色发展    民生福祉    
The Key of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Innovation Driven, Green Development and People's Welfare
ZHAO Hualin     
State-owned Assets Supervision and Administration Commission of the State Council, Beijing 100011, China
Abstract: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is a main determination to the changing stages and current junctur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This paper scientifically explains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s its realistic meaning and major foundation, and then proposes the key links, thoughts and measures for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The importance of innovation driven, green development and people's welfare to th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are highlighted.
Key Words: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innovation driven    green development    people's welfare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之后,高质量发展在多个重要场合反复提及,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这是必须迈过的坎,每个产业、每个企业都要朝着这个方向坚定往前走”。高质量发展是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和现在所处关口作出的一个重大判断,为今后我国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任务,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1 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外延

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概念,可以从多角度进行解读,至少应该从三个维度进行理解:一是宏观层面,主要指国民经济整体质量和效率;二是中观层面,主要指产业和区域发展质量;三是微观层面,主要是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简单说,就是发展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体现新发展理念,是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意味着经济发展不再简单追求量的扩张,而是量质齐升,以质取胜,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对企业家而言,是以品质求生存,靠品牌打天下;对科技人员而言,是科研投入足,成果转化好;对老百姓而言,是住得安稳、吃得安全、用得放心。

高质量发展内涵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高质量。高质量经济发展阶段不再仅仅关注经济总量和规模,而更加辩证地看待“量”与“质”、“速”与“效”的关系,把评判焦点更多地放在“好不好”问题上。具体来讲,高质量发展在经济总量上表现为产品和劳务的增加,以及经济总量与规模的蓬勃发展;在经济结构上表现为技术结构、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以及人口结构等的优化;在发展环境上表现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效益的提高、经济发展程度的稳定、卫生健康状况、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的改善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现代化进程。二是改革开放高质量。我国从1978年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政策已经实施了40年,前期的成果使我国创造出了中国增长的奇迹。高质量发展下的对内改革要求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进程,促进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进行体制创新,以政府政策改革为突破口创造出联动效应,带动更大范围内的改革与突破;而高质量发展下的对外开放则要求我们继续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扩大与各国的双向投资与贸易往来,共建更加开放的世界经济体。三是城乡发展高质量。高质量城乡发展的关键是城镇化率的提高,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核心是要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城市建设为依托,带动农村发展,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通过帮助农民增收,加大城乡互动来逐步改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四是生态环境高质量。生态环境的高质量要求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以保障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同时尽量消减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在高质量发展下,生态环境应得到改善,资源的消耗强度应得到降低。五是人民生活高质量。社会民生的持续改善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其重要内涵之一。高质量发展下更突出百姓的获得感,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包含着生活的幸福度、尊严感、安全感等多维度的提升,是物质水平和精神水平全方位的高质量。高质量的人民生活在经济生活中应当是社会人均收入呈枣核状,各阶层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没有明显的较大差距;在政治生活中,公民都享有并积极行使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利,社会民主和自由程度较高,法律制度完善;在精神文化生活中,人们享有丰富多彩又休闲益智的闲暇生活。

高质量发展外延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商品和服务质量普遍持续提高的发展。适应新时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高质量发展应当不断提供更新、更好的商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不断升级的需求。二是投入产出效率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发展。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本质要求是以最小的生产要素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不断提高劳动、资本、土地、资源、环境等要素的投入产出效率和微观主体的经济效益,并表现为企业利润、职工收入、国家税收的持续增加和劳动就业不断扩大。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一场深刻的效率变革。三是经济重大关系协调、循环顺畅的发展。过去几十年我国经济存在周期性波动,始终要防范经济发展大起大落和系统性金融风险。因此,高质量发展必须保持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协调和空间布局比较合理,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环节循环顺畅。

2 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

(1)对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条件,是劳动力、土地、环境低成本吸引了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将制造业转移到我国。现在我国劳动力等要素成本持续上升,要素低成本的吸引力、驱动力明显减弱,正面临高中端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中低端制造业向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的两头挤压。同时,我国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环境承载能力接近上限,依靠要素低成本的粗放型、低效率增长模式已经不可能持续,现在必须也有条件转向高质量发展。因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优质高效多样化供给体系,实现供给和需求在新水平上的动态均衡,才能使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

(2)对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有重要意义。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在经济发展方面集中表现为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由于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尤其是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已经超过投资需求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消费结构也随之加快升级换代,消费需求已经从满足数量型转向追求质量型,但供给结构仍然主要重视量的扩张而忽视质的提高。因此,一方面有不少产能严重过剩,另一方面居民高品质消费需求却得不到满足。居民对高质量的教育、医疗等方面需求,供给缺口也很大。这充分说明,结构性矛盾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这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表现,也是发展质量不高的表现。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必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3)对基本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个目标,我国将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要从中等收入阶段进入高收入阶段,关键在于实现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这一根本性转变。现在,我国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总体上处在中低端,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不高,源头创新不足,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不少关键技术依赖进口。我们只有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才能在激烈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加快推进现代化事业。

(4)对新时代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位,但总体呈现“大而不强”的特征。面对世界新科技革命带来的巨大变革,急需提高竞争力,而竞争力提升必须走高质量发展路子。从全球视野看,高质量发展能够将我国推向国际产业链条的中高端,提升经济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从远期看,高质量发展将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3 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基础

经济发展有其特定规律。高质量发展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过去几十年,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规模扩张、外需拉动。最近5年来,我国平均每年净减少劳动年龄人口数百万,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货币工资年均上涨12%左右,战略性资源人均占有量越来越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低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减弱,能源资源消耗刚性增长,环境成本不断上升,都表明以往那种高速粗放增长模式难以为继了。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经济规模大而不强,结构矛盾突出,第一产业现代化水平不高,第二产业结构不优,特别是先进制造业规模较小,科技创新水平总体不高,优质产业和知名品牌不足。我国经济总量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发展的动力有待进一步激发。二是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实质性方面的发展差距仍在扩大,城市反哺农村力度不够。此外,粮食等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对高速优质发展的支撑能力不够强。三是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城乡居民收入偏低,教育、医疗、养老等一些领域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需要提档升级。四是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仍然突出,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严重滞后于经济建设,政府职能转变尚不到位,民营经济活力不够。虽然我国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但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可谓是“换挡不失势”,彻底抛弃用旧的思维逻辑和方式方法再求高增长的想法,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重大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变中求新、新中求变、进中突破,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同时,高质量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主要是防范化解风险、缩小收入差距、建设美丽中国:一是筑牢基础防范风险。我国经济的结构性减速、经济结构变迁以及经济增长动力转化,都为宏观经济带来了较大不确定性,如何化解实体经济、金融体系以及全方位对外开放中面临重大风险也将影响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主动化解风险隐患,加强政府债务管理,重点是有效防控金融风险,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促进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金融和房地产、金融体系内部的良性循环,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和处置,坚决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加强薄弱环节监管制度建设,健全风险隐患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二是补齐短板精准扶贫。“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全面建成小康,不是一部分人的小康,更不是少数人的小康,而是要实现所有人,尤其是贫困人口的小康。目前我国脱贫攻坚形势依然严峻,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长期制约作用。要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保证现行标准下的脱贫质量,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清除贫困“死角”,瞄准特定贫困群众精准帮扶,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发力。把扶贫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创造更多农村青年向上流动机会,激发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同时,加强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加强和改进考核监督,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三是民生福祉防范污染。我国经济高速增长阶段,粗放型增长导致对生态环境巨大破坏。目前,全国空气质量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仅占1/4,垃圾围城、垃圾围村现象普遍。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坚决执行最严格环保制度,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行动。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重点是打赢蓝天保卫战,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调整能源结构,加大节能力度,调整运输结构,推行新能源。三大战役联系密切,决不能搞各自为战、单兵突进。“入之愈深,其进愈难。”攻坚战面临的硬骨头一块比一块难啃,要“硬啃”,更要“巧啃”;要有底线思维,更要有“穷则变、变则通”的创新意识,拿出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扎实有效补短板,全面推进高质量。

4 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金钥匙,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创新发展解决高质量发展中的动力问题,协调发展解决高质量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解决高质量发展中的人与自然问题,开放发展解决高质量发展中内外关系问题,共享发展解决高质量发展公平正义问题。

(1)要使创新驱动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充分认识创新是第一动力,提高高质量科技供给,着力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发展动力决定了经济发展的速度、效能以及可持续性。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尤为密切。科技创新的“乘数效应”越大,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就越大,发展质量也就越高。过去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主要是靠大量消耗资源和引进模仿换来的,这种粗放的发展方式不但不能实现由速度型向质量型、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变,也是难以为继的。因此,在经济发展的新时代,就必须坚持创新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航天、深海、高铁等技术领域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2)要使协调发展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协调是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内在要求。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更加突出,必须转向协调发展,以增强经济发展的整体性,使新时代的产业结构、供求结构、区域空间结构以及相应的发展战略趋向均衡。因此,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大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重点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

(3)要使绿色发展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要全面推动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新时代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迫切需要,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意味着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意味着对过去粗放式发展方式的反思。过去的几十年,我国经济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要用“绿色、生态、环保”的理念引导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全社会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实施更严格的环保标准,加快形成促进绿色发展的政策导向、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发展绿色金融,促进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发展,倡导绿色出行等绿色消费方式,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努力使绿色发展成为普遍形态,天更蓝、水更绿、山更青,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4)要使开放发展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坚持开放发展,就是要坚持奉行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对外贸易布局、对外投资布局,以扩大开放带动创新、推动改革、促进发展。新时代,我国开放的大门会越打越开,进一步推动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降低准入门槛,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吸引更多资本,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管理经验、管理方式,引进先进技术,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

(5)要使共享发展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

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要让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不断提高,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坚持共享发展,意味着发展的重心由效率优先转向兼顾效率与公平,意味着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实现高质量发展就需要积极践行共享发展理念。

5 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举措

推进高质量发展,最根本的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依靠坚定的信念和创造性的努力,以新时代的高昂精神状态奋力推进各项工作。

(1)要深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硬仗,要以锐意进取、敢于担当的精神状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打赢这场硬仗。要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创新动力,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打造新引擎、构建新支撑。要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重点做好“三去一降一补”,同时重点在“破”“立”“降”上下功夫。“破”,需要运用结构性政策进行供给侧调整,促使资源通过竞争性市场机制更多地流向现代高技术产业中的创新企业。“立”一是通过人力资源和科技投入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增加高质量部门的供给;二是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利用其改造传统部门;三是以优质的技术创新类资产为基础,通过金融部门的资产证券化,为社会提供更多质量更高、收益更稳的可投资资产。“降”,是为了以此优化实体经济发展环境,提高实体经济投资的回报率,增加其投资吸引力和竞争力。

(2)要引导党员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干部要自觉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到坐标、找准定位,做到服从服务于党的国家大局不错位、党和人民需要时不缺位。”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切实提升对高质量发展重要性的认识,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不断增强对经济工作的学习研判和领导能力,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确保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5月2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意见》深入贯彻对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提出明确要求。《意见》的制定实施,对充分调动和激发干部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育引导广大干部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一步,各级党委和党员领导干部要确保这项制度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3)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制度体系。

只有建立科学、合理、完善的制度体系,才能持续健康地推进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要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完善各项政策制度,另一方面要抓好贯彻落实, 确保各项政策落地见效。中央国家机关要按照党中央统一要求,积极探索,创造性建立完善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标准体系和统计体系。要用好绩效评价、政绩考核的指挥棒,保证政府在高质量发展中扮演好“舵手”角色。地方政府企业单位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切忌说起来高质量,抓起来低效率,更不能换个说法,提个口号,没有实质性动作。充分发挥中央机关、地方党委政府各自作用,真正形成上下联动、条块结合、相互支撑的工作合力,营造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整体合力。

(4)要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解决好民生问题,发展的动力才能更强劲、更持续,高质量的发展才有保障。民生是“试金石”,检验发展质量高低的根本标准就是人民是否在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着眼点和着力点。认真倾听民声,坚持问题导向,针对一个个具体民生问题精准施策。要在做实做细民生工作上聚焦聚力,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保、住房、医疗卫生、城市管理、公共安全等问题,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给人民带来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5)要正确处理质量与速度关系。

要全面认识高质量发展和增长速度的关系,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努力实现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增长速度。过去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依靠人口红利,经济发展强调“快”,越快越好。在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好”与“快”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进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质量肯定是要优先保证的,速度肯定要逐渐降下去的。

高质量发展是一个长远目标,任务艰巨、前景美好,我们必须从当前抓起,稳步推进,久久为功,砥砺奋进,实现目标。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实做好各项工作,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