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国环境管理  2017, Vol. 9 Issue (6): 9-12  
0

引用本文 

王金南, 蒋洪强, 何军, 王夏晖.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方略与任务[J]. 中国环境管理, 2017, 9(6): 9-12.
WANG Jinnan, JIANG Hongqiang, HE Jun, WANG Xiahui. Strategic Tasks fo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J].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7, 9(6): 9-12.

责任作者

何军(1964-), 男,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 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规划与环境政策, E-mail:hejun@caep.org.cn

作者简介

王金南(1963-), 男, 研究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要从事环境规划与环境政策研究, E-mail:wangjn@caep.org.cn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方略与任务
王金南, 蒋洪强, 何军, 王夏晖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 北京 100012
摘要: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略之一。本文从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任务出发,诠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特征,结合中国未来发展蓝图,提出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深入分析了新时代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四大战略任务背景和要求。
关键词: 新时代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战略任务    十九大报告    
Strategic Tasks fo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WANG Jinnan , JIANG Hongqiang , HE Jun , WANG Xiahui     
Chinese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Beijing 100012
Abstract: Adhere to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hina is one of the basic strategi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Starting from the strategic tasks of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mentioned in the report of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is paper interpre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Combining with the future development blueprint of China, the new strategic targets of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were proposed and then the four strategic task background and requirements of building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beautiful China in the new era were deeply analyzed.
Key Words: new era    beautiful China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trategic task    report of the 19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引言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和成就,物质财富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环境和生态代价。到本世纪中叶,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绝不能再去走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道路,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之路。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历史性地阐述了建设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的战略目标与任务,表明了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对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最高认知和创新性贡献,吹响了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的号角。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必须按照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要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努力。

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特征 1.1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原则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大基本方略之一,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重点在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核心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建设美丽中国,首先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要有自然之美,这是基础和前提。如果没有自然之美,没有环境安全,没有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就无从谈起。只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使公民在一个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中和谐相处,人们才能增强对建设美丽中国的认同和信心。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1.2 体现新时代新理念新模式新制度

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走一条既能保持经济稳步发展又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双赢道路。这是工业文明之后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代表更完善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生态关系,通过一系列新的理念、新的模式、新的做法、新的制度,最终达到提升人类福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阶段。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体体现在文化观念、发展模式、体制机制、国际关系等出现一系列新的变革。首先是生态观念的变革,实现从强调“征服自然”“人定胜天”的人类中心主义向“呵护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系统观转变,从而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生产方式和勤俭节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其次是发展模式的变革,经济增长将由要素驱动向科技创新驱动转变,绿色发展成为主流,进而改变依靠投资消费和出口驱动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有效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减少污染排放,提高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实现绿色财富增长。三是体制机制的变革,改变以往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的做法,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手段,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构建政府、企业、公众参与的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形成生态文明共治。四是国际关系的变革,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生态危机、环境危机成为全球挑战,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置身事外,独善其身。通过传播中国生态文明理念,打造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1.3 全面融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五位一体”“四个全面”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把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过程,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新时代生态文明必须是生态环境质量全局改善、生态文化素养全面提升、生态资产协同增长的时代。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才能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铺就“绿色化”的发展道路。只有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把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融合起来,才能让良好的生态环境真正成为全面小康社会普惠的公共产品和民生福祉,才能真正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目标 2.1 新时期中国发展蓝图和战略愿景

十九大报告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提出了新时期中国发展愿景目标。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2 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全国空气质量根本改善,达到或好于国家空气质量标准,蓝天白云成为常态;全国水环境质量全面改善,水生态系统功能初步恢复,饮用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生态安全屏障稳固,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得到休养生息,城乡环境优美和谐宜居,满足人民对优美环境和生态产品的需要。

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总体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基本协调,绿色低碳循环水平显著提升,绿色经济蓬勃发展。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持续优化,生态服务功能稳步恢复。大气、水环境质量全面达标,土壤环境安全有效保障,蓝天常在、绿水长流,自然和谐、风貌独特、设施健全、建筑绿色、乡村美丽的城乡人居环境全面建成。生态文化繁荣昌盛、绿色生活蔚然成风。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2.3 到本世纪中叶,生态文明得到全面提升

生态文明得到全面提升的目标,可以确定为:到本世纪中叶,生态环境质量全面得到改善,绿色低碳生产和消费体系全面建立,系统完整协调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最终全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构建全球生态文明治理体系树立“中国范例”。

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任务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为此,提出了“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四大战略任务。

3.1 坚持绿色发展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绿色发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关键在人,关键在发展思路,关键在处理和平衡好改革、发展、稳定和保护的关系,在寻找新动能和处理老问题上把握好方向、节奏和力度,摒弃粗放、低品质的发展方式,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引导产业布局、倒逼结构转型,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步实现经济增长不再依靠资源环境等要素投入驱动,架起绿色发展、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之间的桥梁,推进从“绿色的贫困”到“美丽的富饶”新跨越,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共赢。

为此,十九大报告重点提出要从四个体系建设来大力推进绿色发展。一是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二是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三是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四是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降低能耗、物耗,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建立节约低碳健康的绿色生产生活体系。

3.2 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仍然十分严重。总体上看,我国环境保护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多阶段多领域多类型问题长期累积叠加,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远高于环境容量,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环境质量改善任务艰巨。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加快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态环境短板为主线,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发展与保护矛盾最激烈、百姓身边最严重、健康影响最突出、治理体系最薄弱、国际反响最强烈的环境问题为着力点,采取超常规举措,拿出过硬办法,动员全社会力量,抓出一批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到、能受益的治理成果,确保实现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生态环境目标。

为了切实改善生态环境,十九大报告把污染防治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作为新时期三大攻坚战,提出要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

3.3 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

当前,我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高,影响国家生态安全。一是生态空间遭受过度挤占。一些地区不合理的城镇建设和工业开发,导致湿地、海岸带、湖滨、河滨等自然生态空间不断减少。二是自然保护区遭受人为活动的影响剧烈。2015年,44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人类活动,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2.95%。三是生态退化导致生态服务功能降低。全国水土流失面积295万平方公里,年均土壤侵蚀量45亿吨,导致江河湖库淤积、崩岗和耕地损毁,长江上中游、黄河中上游、珠江上游和东北黑土区等地区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四是生物多样性加速下降的总体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高等物种受威胁比例高,10.72%的维管植物、40.1%的哺乳动物、15%的内陆鱼类处于受威胁状态,大量物种处于极危和濒危状态。

为此,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贯彻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加快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扩大退耕还林还草。严格保护耕地,扩大轮作休耕试点,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3.4 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管理体制仍面临诸多问题。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向和战略部署。十九大报告又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的主要思路和具体任务。随着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改革成效将成为一个全世界、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改革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进程。

首先,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绿色执政和世界引领的“中国方案”。其次,加强生态文明体制建设是政府公共管理的核心职能之一,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生态文明体制建设是各级党委政府落实绿色发展,确保生态产品稳步增长的重要抓手。第三,从生态系统管理来看,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必须基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强调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和“山水林田湖草”的综合管理,基于生态系统的关联性注重跨部门和跨地区的统筹协调,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属性突出生态环境的独立性监督,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第四,从自然资源管理来看,鉴于自然资源的生态属性重要性日益提升,必须重视自然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合理设置自然资源资产的管理与自然资源生态监督管理职能。

新时代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必须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推动建立政府、企业、公众良性互动、互促共治的新机制。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通过各方努力,力争2020年基本建立统一协调、高效共治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统一监管体制。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R]. 北京, 2017: 10.
[2] 王金南, 蒋洪强, 张惠远, 等. 迈向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框架设计[J]. 环境保护, 2012(23): 49-51.
[3] 中国工程院. 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R]. 北京: 中国工程院, 2016: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