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国环境管理  2017, Vol. 9 Issue (4): 72-77  
0

引用本文 

林宣雄, 钟海华, 何春银, 周支立. 基于1NM1模型的环保信息系统模式构建及其技术实现[J]. 中国环境管理, 2017, 9(4): 72-77.
LIN Xuanxiong, ZHONG Haihua, HE Chunyin, ZHOU Zhili. The Mode Construction of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System Based on 1NM1 and Its Technological Implementation[J].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7, 9(4): 72-77.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资助(No.71390333)

责任作者

钟海华(1973-), 男, 高级工程师, 研究方向为环保信息系统、环保物联网, E-mail:moxing_1nm1@163.com

作者简介

林宣雄(1962-), 男, 教授, 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计算机与环保信息化, E-mail:jointskyxa@jointsky.com
基于1NM1模型的环保信息系统模式构建及其技术实现
林宣雄1,2, 钟海华1,2, 何春银3, 周支立4     
1. 西安交通大学长天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710065;
2. 江苏天长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214204;
3. 江苏省环境保护厅, 210036;
4.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710048
摘要: 环保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充分考虑地域差异、业务差异、标准差异以及各层级数据之间的互联互通等问题。本文从顶层设计角度提出了1NM1信息化理论模型及其系统架构,并提出一个熵值公式来表示整个系统信息化的复杂程度。1NM1模型用来描述并指导在一个具有M个层级,每个层级又有N个部门,且层级和部门之间各具特色的组织中如何建设遵循统一平台、统一标准的统一化信息系统。该系统按照"云"加"端"的总分架构进行设计,并将整个系统分为云平台(Joint Cloud)和端平台(Joint OS)两个部分。通过云平台来对本级节点各类应用的数据和业务进行整合,然后利用端平台对本级节点新应用系统进行构建。1NM1模型的提出,不仅可为环保信息化的顶层设计、系统各层级之间的业务协同以及信息资源的整合提供一种新的解决思路,也可为其他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与借鉴。
关键词: 信息化模型    环保系统    云平台    系统整合    1NM1    
The Mode Construction of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System Based on 1NM1 and Its Technological Implementation
LIN Xuanxiong1,2 , ZHONG Haihua1,2 , HE Chunyin3 , ZHOU Zhili4     
1. Xi'an Jointsky Software Holding Co. Ltd, Xi'an 710065;
2. Jiangsu Tianchang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Wuxi 214204;
3.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 of Jiangsu Province, Nanjing 210036;
4. School of Management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48
Abstract: Environmental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is a complicated system engineering, which has to taken consideration of the differences across regional, business, standards, and the problem of interconnection among data at different application levels. This paper establishes 1NM1 informatization theory model and its implementation architec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op-level design, and proposes an entropy formula to express complexity of the whole system's informatization level. The 1NM1 model is used to describe and instruct an organization that consists of M levels and N sectors in each level to develop an information system under unifed platform and standard. The system is designed according to a "total-sub" architecture with the cloud and side. The system is divided into the cloud platform (Joint Cloud) and the side platform (Joint OS). The data and services of various types in nodes are integrated by the cloud platform, and the new applications in nodes are built by the side platform. This theory model not only provides a thought of solution for the top-level design of environment informatization, collaborations of different hierarchies in environment systems, and the integrations of information sources; but also helps in instructing and imitating for the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of other industries.
Key Words: informatization mode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ystem    cloud platform    system integration    1NM1    
引言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加剧,加强环境保护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1]。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的持续推进,工业污染源状况在不断变化,给环保工作带来新挑战。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这对环境保护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也确定了环境保护的阶段性任务和工作要求。环境数据采集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和根本工作,也是进行监管和行政执法的依据。各级政府对数据采集工作历来重视,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各部门建立了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以满足自身业务管理的需要[2],如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排污收费管理系统、排污总量业务系统、环境质量分析系统。

然而由于地域、经济、工业水平以及业务需求的差异,各地政府对统计内容和标准存在较大不同。例如,重金属和石化产业,其统计内容具有显著差异,不同地区的部分指标甚至是缺失的。即使对于相同的统计指标,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对环保数据的要求与标准也是不同的。此外,各级政府在建设环保信息系统时,由于目标、功能的差异,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和信息具有明显差异。这导致了环保信息系统之间信息分散、条块分割,造成数据无法统一,各种机制体制运行不顺畅。同时妨碍了环保信息的整合与共享,无法实现通盘监控管理和有效决策。由于环保工作的特殊性,未来环境监测管理将呈现全国一盘棋,并形成中央统一督查环境保护工作的特点。环保信息化建设应当考虑对数据的整合与共享,实现环境保护综合管理和综合决策[3]。但是盲目新建信息系统,不考虑原有系统的兼容和地区的差异性,极易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4]。因此,整合独立分散的业务应用系统,强化业务数据的整合分析应用,实现环保数据的统一性,又兼容原有系统的差异性,已成为进一步推进环保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环保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结合我国环境管理与信息化发展的现状,本文提出1NM1信息化理论模型及其系统架构,以解决多年来由于分置、分割的网络或系统造成的“异构性”大、平台多、数据统一性差等问题[5]。通过对多层级的节点管理功能,实现不同层级之间的业务和数据的访问控制,并通过SOA架构中的ESB功能来解决不同系统之间业务整合,消除特定节点中N个业务之间的耦合问题。目前,该系统已在北京、深圳、青岛、长春等城市推广实施,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1 1NM1总体框架设计

我国环保系统各层级可分为环保部(国家级)、环保厅(省级)、环保局(市县级)。环保部负责制定各项环保政策与指导各地环保工作,并对各地环保工作进行管理考核、监督。各地环保部门是属地管理,因本地行业分布和污染形态的不同而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因此既有国家统一管理和考核的要求,又兼具地方特色业务的需要。另外,在同级机构内部,又存在业务之间的职能区别(如环评和监察),形成在层级上差异管理的特点。结合这些特点,本文从顶层设计角度提出了1NM1信息化理论模型及其系统架构。

1NM1信息化理论模型是一种在多层级、多部门体系中实施信息化建设的模式。1NM1中的第一个1表示平台的统一性,这是达到数据唯一性的方法或途径;第二个1表示数据的唯一性,是信息化目标;M为层级数,是信息化高度;N为某层级部门数,即业务或应用,是信息化边界或宽度。

1NM1模型用来描述并指导在一个具有M个层级,每个层级又有N个部门,且层级和部门之间各具特色的组织中如何建设遵循统一平台、统一标准的统一化信息平台。该模型将信息化中不同业务之间的关系分为横向扰动(N个部门)和纵向扰动(M个层级),每个层级和每个部门之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且按照各自的业务需求进行建设。具体结构如图 1所示。

图 1 1NM1模型示意图

在一个覆盖全国层面N×M规模的环保系统中成功实行信息化是比较复杂的。基于1NM1模型框架,本文提出一个熵值计算公式来表示整个系统信息化的不确定性程度(复杂度),具体如下:

式中:E表示整个组织信息化的熵。

M表示组织中层级的数量,层级用j表示。例如,我国在环保信息化建设中具有部、省、市、县、污染企业五个等级。

N代表层级中部门(业务)的数量,部门或业务用i表示。

C代表业务(应用)的复杂度。Ci为第i个业务的复杂度,这里可以理解为一个业务(子系统)需要处理的多少项工作(模块)。

D代表垂直扰动量。Dj为第j层级的扰动量,即上下各层级和本层级其他业务对业务i的扰动。当本层级业务没有受到任何扰动时,Dj取值为1。但在实际中本层级业务基本都会受到上下级的影响,因此其扰动量通常都大于1。

为第i个业务的累积垂直扰动量。

该熵值复杂度计算公式表明,环保系统信息化的复杂度是累积式的,而不是累和式的。累积式的复杂度说明系统信息化会有较强的扰动性,这也说明为什么在一个N×M规模的对象上成功施行信息化会比较困难。因此,为了达到数据唯一的目的,克服信息孤岛和信息烟囱带来的不利影响,必须在全系统内坚持一个统一的应用系统支撑平台。

1NM1模型的提出为建设多层级、多业务的信息化系统提供了新的思路,即基于一个统一平台建设多层级、多业务的复杂系统,统一的平台约束系统共同遵循公共的业务规则和数据,同时又为各自业务提供个性化定制的快速搭建的能力[6]。在进行系统设计时,首先利用“紧”耦合解决内部业务需求,然后再根据外部需求利用“松”耦合解决系统与外部的关系。因此,该平台需要解决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多层级之间的级联,二是多业务之间的耦合。

(1)多层级之间的级联。即通过多层级的节点管理功能,实现不同层级之间的业务和数据访问和控制,并提供WebService、消息等多种通信手段。

(2)多业务之间的耦合。即对于特定节点中N个业务之间的耦合问题,通过SOA架构中ESB功能来解决不同系统之间的业务整合,并为新建系统提供基础的业务和数据服务。

当利用1NM1模型解决上述两个问题之后,最终形成一套自上而下(部→省→市→县→污染企业)的多级统一的总分平台,如图 2所示。

图 2 自上而下的多级统一总分平台

图 2中,一部分为部、省、市的云平台,这些平台都自上而下通过节点管理功能被注册和管理,如部平台注册和管理省平台,省平台注册和管理地市平台,由此类推直到区县和污染企业。每个平台都约束自己的公共规则和数据,并整合本平台上所有的系统,而每个平台又向外提供可被其他平台调用的业务和数据服务。还有一部分为通过平台搭建的个性化的业务系统。通过这种横、纵两级平台的设计使得全组织系统使用一个平台,数据纵横上下彻底唯一,从而实现了“条”上管理和“块”上管理的融合与并存。

2 基于1NM1的环保信息系统技术实现 2.1 基于1NM1模型的云计算级联结构

环保信息系统按照“云”加“端”的总分架构进行设计,并将整个系统分为云平台和端平台两个部分。通过云平台来对本级节点各类应用的数据和业务进行整合,然后利用端平台对本级节点新应用系统进行构建。云平台处理同一层级(国家或省)的统一基础业务和数据,而端平台仅处理部门的特色业务[7]。该系统采用JointFrame=JointCloud+JointOS的系统构架形式,形成了如图 3所示的整体级联结构。

图 3 基于1NM1模型的云计算级联结构

整个系统通过云平台中的节点管理功能,形成从部、省、地市,乃至到区县的级联结构,不同节点之间通过云平台进行数据的交换和业务的连通。而从每一个节点看下去,又形成一个星状的系统结构,如图 4所示。

图 4 “云+端”平台的单节点结构

在该星状结构中,所有的“端”下应用都可以访问“云”上共有的或公用的数据和业务规则,并且通过“云”上的消息转发和总线能力,与其他“端”下应用或其他节点的“端”下应用进行数据交换和业务连通。第三方应用在遵循“云”接入规则的基础上(数据接入、消息转发以及服务转发等)形成一个“端”下应用。

按照“共性基础平台+模块化系统+组件式开发”建设思想对环保信息系统进行框架设计,从而形成整体系统化与局部模块化的有机结合。在总体架构设计中,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遵从公共基础平台的规定,并基于1NM1模型进行新应用系统的构建和已有系统的集成,同时通过多层级的级联模式进行数据的传递和业务的上传下达。通过总分架构,既适应了环保系统上级对下级的业务指导和考核,也兼顾了下级环保部门业务的独立性。

2.2 云平台结构

在云平台结构中有为“端”下应用提供业务整合的ESB总线,包括为“端”下应用提供数据交换和数据共享的数据中心,并为其他“云”节点提供业务级联和数据转发的节点管理和消息服务。云平台的整体结构如图 5所示。

图 5 环保系统云平台的整体结构

在云平台结构中分为基础构件、服务总线、数据中心、通用服务组件、业务服务组件五个层次。

(1)基础构件:提供事务处理、规则管理、缓存管理、日志管理等特定领域的专门服务,为“云”上应用提供基础性服务;

(2)服务总线:具备ESB标准功能,为“云”下各种应用提供业务整合能力,同时也为“云”上下通信提供手段;

(3)数据中心:提供ETL、数据交换、数据共享等功能,为“云”下各类应用提供数据整合、数据访问、数据交换/共享的能力;

(4)通用服务组件:为“云”下应用系统的开发和运行提供在节点管理、组织机构、统一认证、消息管理、CMS(内容管理)服务等专业服务和支撑;

(5)业务组件:为“云”下应用系统提供统一污染源、代码管理、统一用户等共性的业务服务和支撑。

2.3 端平台结构

在端平台结构中,除了为快速开发所提供的基础构件(持久化、工作流、报表等),还融入了自动监控所需要的通信服务器和基础数据库,提供了与第三方接入的接口服务以及信息发布等功能[8]。端平台的整体结构如图 6所示。

图 6 环保系统端平台的整体结构

在端平台结构中分为基础构件、通用服务组件、业务服务组件、环保业务应用桌面四个层次。

(1)基础构件:提供持久化管理、事务管理、规则管理、缓存管理、安全和日志管理等特定领域的专门服务,为端平台上的应用系统提供基础性服务;

(2)通用服务组件:为端平台上应用系统的开发和运行提供数据报表、业务流程、通信服务器、组织机构、统一认证等专业服务和支撑;

(3)业务组件:为端平台上的应用系统提供基础数据库、标准规范、信息发布、第三方接入服务等业务服务和支撑;

(4)环保业务应用桌面:采用桌面的方式为端平台上的应用系统提供前端表现方式,同时提供单点登录、即时通信等前端功能。

环保信息系统以1NM1模型为总体指导框架,并采用云加端的方式进行技术实现。在遵循SOA的架构和组件化开发模式的基础上,构建多级环境监控网络、开放融合的信息化支撑平台和服务网络,完成环保信息化应用整合,统一信息化标准、规范,实现环境信息资源充分共享。通过松耦合、粗粒度的开发方式,建立统一的基础服务框架,从而适应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

3 结束语

本文从顶层设计角度提出了一种基于1NM1模型的环保信息系统构架,并对其基本原理进行了具体说明。该系统按照“云”加“端”的总分架构方式进行实现,通过云平台处理同一层级的统一基础业务和数据,而端平台仅处理部门的特色业务。1NM1模型的提出为我国建设多层级、多业务的信息化系统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通过1NM1模型同时解决了多层级之间的级联以及多业务之间的耦合问题,并形成一套自上而下的多级统一的信息化平台。随着我国环境监测、监察“垂直管理”等重大生态环境体制的不断改革,环保信息系统建设也将朝着垂直化方向发展,而1NM1模型同样能够适用于这一趋势。目前,该系统已基本实现环保信息整合、数据统一、业务贯通,这为建设生态环境大数据提供了技术基础。未来将继续完善环境信息化体系框架,积极开展环保大数据方面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定. 环境信息化标准的发展[J]. 环境监控与预警, 2010(1): 27–31.
[2] 李顺, 徐富春, 王利强, 等. 国家环境数据共享与服务体系研究[J]. 中国环境管理, 2011(2): 11–17.
[3] 宋秒. 环保系统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现状及发展策略探讨[J]. 化工管理, 2016(8): 215–215.
[4] 钟进, 刘艳顺, 刘术军, 等. 基于信息资源规划的湖南省环境信息资源中心设计与应用研究[J]. 中国环境管理, 2014, 6(5): 37–39.
[5] 孙水裕, 王孝武. 环境信息系统[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6] 李丹, 陈贵海, 任丰原, 等. 数据中心网络的研究进展与趋势[J]. 计算机学报, 2014, 37(2): 259–274.
[7] 刘向, 王伟军, 李延晖. 云计算环境下信息资源集成与服务系统的体系架构[J]. 情报科学, 2014, 32(6): 128–133.
[8] 宋佳, 苗茹, 赵晓宏, 等. 面向全过程管理的污染源编码体系研究[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5, 38(S1): 474–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