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国环境管理  2016, Vol. 8 Issue (6): 109-110  
0

引用本文 

雷宇, 金玲. 国家及主要区域空气质量改善路线图研究[J]. 中国环境管理, 2016, 8(6): 109-110.

责任作者

雷宇(1980-), 男,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大气环境管理技术和大气污染防治规划, E-mail:leiyu@caep.org.cn
国家及主要区域空气质量改善路线图研究
雷宇, 金玲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

编者按】2016年6月23-25日,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布了2016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评审结果,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全球变化及应对、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研发、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6个领域共支持222个项目,总金额42.65亿元。本刊将陆续对项目进行跟踪报道,敬请关注。

为对我国制定大气污染防治的中长期战略和技术路线提供支撑,以实现空气质量的持续显著改善,国家“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重点专项日前启动了“国家及主要区域空气质量改善路线图研究”项目。

一 我国面临空气质量改善的巨大挑战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大气污染特征的变化,我国的大气污染防治重点也不断转变,从最初的消烟除尘到酸雨、燃煤污染、机动车污染防治,到目前以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为代表的复合型污染防治。在经济不断发展、能源消费和生产生活活动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我国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尤其是2013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发布实施后,通过采取多种措施,大气环境质量出现了显著的好转趋势。2013年到2015年的两年间,全国城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年均浓度分别下降了9%、29%、6%;全国首批实施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74个城市PM2.5年均浓度下降了24%。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尤为明显,PM2.5浓度分别下降了27%、21%和28%。此外,全国酸雨面积也明显缩小,已恢复到了20世纪90年代的水平。

虽然如此,但我国的大气环境质量与标准的差距仍然很大,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仍然造成了较大风险。2015年,全国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50.3微克/米3,比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限值(35微克/米3)高出44%,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指导值(10微克/米3)的5倍,是美国城市PM2.5平均浓度(8.5微克/米3)的6倍。世界卫生组织的“全球疾病负担”结果显示,中国每年由大气污染导致的过早死亡超过了100万人。即便保持近年来的空气质量改善趋势,我国也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实现全国城市的空气质量全面达标,我国的空气质量改善任重而道远。

空气质量的改善依赖于多种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削减,从国内外的经验来看,大气污染物的减排要么依赖于生产、生活环节中污染物处理能力的提升,要么伴随着高污染技术或生产环节的淘汰。我国目前整体上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同时我国各地发展程度不同,污染源结构和污染物控制水平都存在地域差异。全国和主要区域的空气质量改善进程目标必须要与我国的发展转型、城镇化进程、经济结构调整、能源结构和布局调整等因素充分衔接和统筹,才有可能最终实现目标。

二 我国空气质量改善战略的制定亟需技术支撑

我国大气污染的严峻形势决定了改善空气质量将是一个持久战,大气污染来源和成因的复杂性决定了改善空气质量是需要综合社会各方努力的系统战。如何在持久战和系统战中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在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区域突出工作重点,是保障我国空气质量能够实现长期持续改善的关键。近年来已有大量研究指出了我国将逐渐面临末端减排空间不断缩小、精细化管理需求不断加大等瓶颈因素,我国在未来的空气质量改善战略制定过程中,必须针对这些因素,提出相应的策略。

在发达国家制定空气质量管理战略的过程中,都通过运用系统分析手段,综合使用多种模型工具,开展了空气质量改善技术和政策路线图研究。我国前期也分别在排放清单、空气质量模型等方面建立了一定的研究基础,但是由于在涉及多区域、多污染物的空气质量改善多目标分析技术、“经济-能源-排放-空气质量-环境影响”综合分析体系、针对成本效益的优化技术方法等方面存在不足,我国一直缺乏国家及区域空气质量改善路线图方面的研究,无法在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多污染物减排要求、宏观政策和控制技术选择、政策保障等方面,为国家和区域大气污染防治中长期战略的制定提供足够支撑。因此,我国亟需建立覆盖社会经济、能源使用、污染物排放和空气质量响应等方面的系统集成分析方法。

三 “国家及主要区域空气质量改善路线图研究”项目将对我国空气质量改善战略的制定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通过对目前空气质量战略系统集成分析中的技术瓶颈进行识别,“国家及主要区域空气质量改善路线图研究”项目设计了系统研究手段。项目将重点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建立涉及多区域、多污染物的多重空气质量控制目标和对应的污染物排放控制目标分析方法,“经济-能源-排放-空气质量-环境影响”的综合分析体系,以及以控制成本最小化为目标的控制措施情景分析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集成建设空气质量管理决策平台,结合全国及不同区域的空气质量达标需求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能源需求和技术发展等因素,提出我国环境空气质量达标总体战略,以及2020至2030年间的城市和区域空气质量达标时间表。项目还将研究全国及不同区域与空气质量达标时间表相匹配的污染物排放控制路线图,并从能源结构调整、技术水平进步和末端减排等方面,提出污染物减排方案和监管保障措施。

通过项目开展,将填补空气质量改善路线图研究中的三类技术空白,建立涉及社会经济、能源、环境工程、环境经济、大气科学等领域的跨学科分析技术方法。创新性地开发“全国-区域-省市”多尺度耦合、多理化过程的大气环境容量核算技术、省级尺度的“经济-能源-环境”综合分析模型系统、开发基于全生命周期费效分析的减排方案优化技术方法、集成开发空气质量管理综合决策平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和区域空气质量管理战略综合决策平台及一系列软件工具,并在空气质量管理决策中得到运用。

为了完成上述的研究内容,项目组织了强有力的工作团队。整个项目由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牵头承担,联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4家单位共同开展。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作为国内大气环境管理领域的顶级智库,深入参与了国家层面到目前为止开展的绝大多数战略研究,将负责项目中“空气质量达标约束下的大气污染物承载力研究”、“基于费效分析的全国和分区域污染物减排方案研究”、“全国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和政策路线图研究”三个课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作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直属事业单位,将负责“我国空气质量管理评估及差距分析”课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能源研究机构,将负责“全国和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能源情景研究”课题;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作为我国首屈一指的地方环境研究机构,将负责“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改善路线图细化和实施方案研究”课题。

通过上述6个课题的研究,本项目将以影响我国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的首要污染物PM2.5为主要对象,兼顾O3污染防治的要求,制定全国、主要区域和各省空气质量改善直至达标的分阶段目标;结合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和气象因素的影响,分析不同阶段空气质量改善目标所对应的主要大气污染物减排目标;结合经济结构调整、能源结构和布局优化、减排技术发展等方面的潜力分析,提出不同阶段的污染物末端减排技术和全过程控制措施方案,并在国家和重点区域层面提出经济、能源等领域的宏观政策安排。综合上述成果,最终形成全国和主要区域的空气质量改善时间表及配套的减排技术政策路线图,并以长三角区域为例,研究技术政策落实过程中,在区域和省市层面的实施方案和监管、保障措施。项目产出将紧密结合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政策需求,提升国家和省市空气质量达标路线优化的技术能力。项目研发产出的软件工具、决策平台和通过分析提出的战略路线图将在我国“十四五”和“十五五”大气环境管理中得到应用,为各级政府确定不同阶段的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制定空气质量改善的结构调整政策和治污减排措施提供决策支撑,形成中长期的政策目标和技术预期,推动空气质量的逐步改善,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