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彻底地改变了人类的衣食住行,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但是,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人类的生存环境也出现了诸多问题: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森林锐减、资源短缺、耕地减少、生物多样性丧失、臭氧层耗损、全球气候变化、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等各种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及其子孙的生存和地球的命运。
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形势,人类开始进行严肃的思考。回顾历史,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三本书、三次会议。“三本书”是美国学者蕾切尔·卡逊著作的《寂静的春天》、罗马俱乐部发表的《增长的极限》、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三次会”是1972 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992 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和2002 年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高峰会议”。人类经过这一系列思考得出的结论是:为了人类的根本利益,为了地球的光明前途,我们必须改变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拥有量比世界人均资源拥有量少很多,资源短缺是我们的软肋,国内资源供需存在着巨大的缺口。中国自然环境先天不足,发展过快又造成了环境污染,老债新账叠加共存。水污染、大气污染严重,垃圾排放量大,重金属污染事件屡禁不绝,环境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因此,中国更迫切需要实现发展模式的改变。
二、生态文明建设需关注生态效率党的十七大要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大更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 年5 月24 日指出:“决不牺牲环境换取一时经济增长”,“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从此,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中国走向可持续发展未来的保障,也将是人类走向光明未来的必由之路。但是,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是艰辛的、曲折的,需要世界上多方的共同努力。中国该如何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下面将逐步介绍在此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的问题。
西方学者早在20 世纪的后期就指出, 减小总环境影响的唯一出路就是提高生态效率。根据环境影响控制方程式,即I=PAT(I 指对环境的影响;P 指人口;A 指人均GDP;T 指单位GDP 所产生的环境影响) 可以看出,要减小总环境影响,必须减少单位GDP 所产生的影响,做法就是要提高生态效率。1997 年,卡诺勒斯宣言指出“要在一代人的时间内,把资源、能源和其他物质的效率提高10 倍”。1995 年,德国厄恩斯特·冯·魏茨察克的作品《Factor4》,副标题为“一半的资源消耗,创造双倍的财富”的研究报告中,提出了生态效率需提高4 倍的很多实例。告诉我们取得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利用环境影响控制方程,可得知为了在2020 年实现小康社会目标,中国生产效率需要提高9 倍。我们的目标是在2020 年人均GDP 比2000 年翻一番,人口则可能增加至15 亿,为2000 年的1.15 倍,而假设我们期望资源消耗以及污染排放量减少50%,那么,我国生态效率必须比2000 年提高至少9 倍。
中国需要依靠技术进步,提高生态效率,控制消费需求,同时杜绝浪费,以减少资源开采,并且回收利用废物,真正做到减物质化。这种新发展的模式就是循环经济,也可称为绿色经济都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从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对节约资源以及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实施成效,以及中国1980—2000 年的能源利用情况来看,中国今天的发展有必要也有能力实现生态效率提高9 倍的目标,在发展的同时注重保护环境,从而使得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进步完全协调起来。
三、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要协调发展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产物,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但城镇化也易带来环境污染、资源过度消耗等弊病。为了推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需要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城镇化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在生产、消费、规划建设、天然生态系统保护、文化教育以及法制与政策管理等领域进行生态规划与设计,从而实现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
第一是生产领域,应大力提倡在生产过程中发展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呼唤具有生态文明理念的一场新的工业革命。党的十六大提出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个概念。新型工业化道路应该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应该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包括绿色制造、绿色化学、工业生态学、清洁能源等,这些也都可以包含在循环经济中。绿色制造以优质、高效、节能、节材、环保为准则,以先进技术和产业化为手段,将废弃机械的零部件应能重新使用在新机器上,对环境的污染与采用全新材料制造产品相比显著降低。绿色化学从原子水平上预防污染,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品以及化学过程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工业生态学具有许多新的理念,比如产业共生代谢,产品生命周期的全分析,以及开发城市矿产等。在这些新理念推动下,中国的许多工业园区需要生态化。各个企业都需做到全面的清洁生产,废物交换利用,物质和能量的梯级利用以及基础设施的共享。能源生产和利用则要求节约能源的使用,注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传统能源的清洁使用和综合利用,同时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另外,生态农业的建设也十分重要。生态农业提倡采用有机肥,减少化肥用量;采用精准农药施用、生态防护等技术减少农药用量;推广沼气发酵技术既减少污染源,又提供清洁能源;采用湿地拦截面源污染的排放,减少对农田附近各类水体的污染。
第二是消费领域,消费具有下游效应与弹性效应两个特征。下游效应是指消费处于物质代谢过程的最下游,如果增加一个单位的产品消耗,就会在系统上游增加数十倍甚至数百倍、数千倍的资源投入。弹性效应则是指提高生产效率的效果往往会被消费数量的增加所抵消,例如,由于汽车能源利用率提高所减少的耗油量,会由于汽车拥有量的增加而被抵消。因此,为了节约资源,必须改变消费模式。“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理念,推动形成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使用节水产品、节能汽车、节能省地住宅,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限制过度包装,抑制不合理消费,推行政府绿色采购等。也许有人会担心,限制消费是否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观点是由于对绿色消费缺乏全面的理解,控制数量的消费并不意味着降低消费的质量。缩小城乡差距、减少贫困人口、建成小康社会必将使人民的消费能力大大增加,但是要倡导合理的消费而不能浪费。要反对铺张浪费的饮食模式,反对大吃大喝,公款宴请,应该以营养结构合理的食物代替高糖、高脂肪、高热量的食品;坚决不吃珍禽异兽,保护生物多样性,同时注意提高贫困人群的饮食水平和营养水平。另外,高尔夫球也不是适合中国国情、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娱乐方式,因为它消费的人群少,但建高尔夫球场却占用大片土地、浪费大量水资源、使用化肥农药造成污染,应该明令禁止新建这类场地。
第三是城市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要让生活更美好,建设生态城市,就要在城市规划和设计时以生态文明的理念为指导。要合理控制住房规模,不应该一味追求面积大而造成空间浪费;应建设以公共交通为主的交通模式,提倡自行车、步行等健康的交通模式,对于非公共交通的出行在时间和空间上给予约束限制,从而抑制对于小汽车的不理智消费;公共建筑特别是政府办公楼、城市广场,不应该追求大、洋、阔,更应该反对那些耗费资源、占据土地而没有实用价值的所谓形象工程、标志工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也要体现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一是针对城市垃圾问题,应建设完善的垃圾分类收集、回收利用和妥善处理系统,大力开发这些“城市矿产”;二是针对城市供水排水设施,要进一步优化水循环体系,保障水资源供应、饮用水安全和水污染防治,并进一步开发利用再生水资源及废水中的能源和肥源。
第四是保护天然生态系统领域,目前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大片的天然生态系统,如森林、湿地、河湖、草地等受到极大破坏,这是不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依水而建、有林围绕的城镇是有利于居民身心健康的,发展有山、有水、有绿地、有树木、有良好生态环境的小城镇,比高楼大厦密布、道路交通拥堵、空气质量低劣的大城市更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五是宣传教育领域,要大力加强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使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形成良好社会风气。在加强学校教育的同时,也要以各种方式进行社会教育,包括媒体宣传、文艺传播等渠道以及绿色非政府组织的活动等。第六是法制与政策管理领域,要加强法制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相关法律;要加强政策制定和行政管理,改变唯GDP 至上的观念和做法。要正确认识GDP 的数量和质量,在关注GDP 增长速率时,必须分析资源利用率及GDP 发展对环境的影响,避免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从而促使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要把资源消耗、环境质量、生态保护的指标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
四、结语建设生态文明是改变发展模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要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文件提到:要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新风尚。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终将使中国更富强,地球更美好。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和付出,相信可持续发展不是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