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下一篇»
  中国环境管理  2016, Vol. 8 Issue (1): 114-114  
0

引用本文 [复制中英文]

周宏春.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知易行难[J]. 中国环境管理, 2016, 8(1): 114-114.
[复制中文]

作者简介

周宏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主要从事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政策研究。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知易行难
周宏春    

2015 年9 月以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和相关配套方案的“1+6”组合拳纷纷亮相。“1”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6”是由《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试点方案》、《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试点方案》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组成,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图和路线图;需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

商鞅改革成就了秦朝大业,揭示了改革有利于持续发展。体制、机制、制度等概念经常出现于 我国各类文件中,其内涵则见仁见智。体制主要是对组织结构及其权力影响方式而言的,机制大致 包括了办事依据(依法治国是经典)、办事主体和程序(一些国家有专门的程序法),制度已为大 多数人所熟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重点是健全制度。

推进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十分紧迫。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 很关键。我国环境形势严峻,大气、水、土壤污染严重,供暖期雾霾天气频发,沙漠化、水土流失 等生态系统退化,既有自然因素,也是粗放发展的结果。我国资源禀赋并不优越;资源利用效率低, 不仅加剧约束还增加污染物排放。煤烟型污染与臭氧、PM2.5、挥发性有机物等新老问题并存,极差 和极好的地表水体占比下降,城市黑臭水体大量存在,生产与生活、城市与农村、工业与交通污染 相互交织,粗放发展、环境管理不到位的负面影响开始显现。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兼顾当代人 和后代人、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长期愿景与短期安排,走一条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 调的发展道路,势在必然。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应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达成。《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的目标是,到2020 年,构筑起由八项制度构成的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应当形成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发展经济、以最小的经济成本保护环境为目标, 形成经济高速发展时多“踩刹车”、经济下行时多还“旧账”的管理思路;以产业化治理为抓手, 使结构减排、技术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相协调;以完善制度为主线,对水、气、土实行分类 管理,形成规划环评卡源头、排污许可证管全程、监督执行看绩效的环境管理新格局;以社会治理 为方向,形成政府导向、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长效机制。以提高管理效能、提供公共环境服务为 落脚点,从局部性拓展到区域性和全球性环境,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满足居民群众对宜居环境 的新期待。

将环境标准和“生态红线”作为新增产业准入、高能耗重污染产业淘汰“标尺”,形成国家标准是“底 线”、起“切尾巴”作用;地方标准高于国家标准,企业标准高于地方标准的标准体系,起行业“领 跑者”作用,形成“倒逼”机制。推进排污许可制度的“一证到底”。企业或组织为社会提供必需 产品或服务,可以免费或付费获得排污权。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获得排污许可证成本会增加, 因为经济欠发达的地方环境容量大,拿出资金保护环境的难度也大。在生态环境成为稀缺资源后, 环境价值会逐步显现,支付能力会提高。企业排污量小于排放许可的剩余可以出售,不足部分应当 购买,就产生了排污权交易市场。

绩效是制度执行的最好证明。需要抓住地方党委政府负责环境质量这个“牛鼻子”,把“党政 同责”、“一岗双责”落实到位;将突发事件、“邻避运动”、群众上访等等变化纳入评价考核内容, 提高环境决策和管理系统化、科学化、智能化、精细化、法治化水平。兼顾简政放权与加强环境管 理的关系,既不能一放了之,要考虑基层能否接得住、管得了,避免“无人问事、集体不作为”局 面的出现。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参与能力和水平;发挥公众的监督作用,提高事中事后监管水平; 引导公众过上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社会风尚。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任重道远。需打破部门分割和行业壁垒,让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融入社会经 济发展的总体规划;推动“多规合一”,加强与发改、工信、交通、住建等部门的协调,解决发展 绩效评价不全面、责任落实不到位、损害责任追究缺失等问题,为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提 供持久动力。

良法奠基,行事有据,执政为公,程序正当,绩效考核,上下联动,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取得 成效的充分和必要条件。只有形成政府、企业、公众联动协调机制,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生态文 明新时代才能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