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环境信息化工作秉承信息强环保的理念,以业务需求为导向,在基础设施、 业务应用系统、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信息公开发布、 组织管理体系建设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支撑了节能减排、环境监管、环境监测、生态保护等工作。 然而,环境信息化在逐步推进的过程中,缘于政府部门化、管理碎片化,缺乏统筹考虑,导致环境信息化工作各自为政,分散建设,造成环境信息化工作严重部门化、局部化,环境信息化的整体水平不高。随着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深化改革,以及物联网、云计算、 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兴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应用,环境信息化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1 新形势下环境信息化发展需求与机遇当前,我国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打好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是环境保护重点工作。这些重点工作既为环境信息化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对环境信息化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1 推进国家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作为改革的总目标。治理与管理不同,治理理念强调多元主体的参与,强调社会多元主体的共同管理,要从政府单一主体管理变为民主、参与式、互动式的多元主体治理。国家治理需要以政府、企业、社会公众为主体的参与。信息技术能够让更广泛的社会公众、企业参与到政府的决策中。 政府提供电子公共服务和社会公众通过网络参与公共事务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因此,信息化是推进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和实现途径。
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相应的需要全面推进国家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构建以政府、企业、社会公众为多元主体的环境污染防治体系,需要将环境管理从专业管理转向公共管理,从单一职能部门的小环保走向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环保,适应当前环境保护形势的需要。信息化时代,科学有效地运用新技术为国家治理服务,已是大势所趋,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信息化在构建以政府、企业、社会公众为多元主体的环境污染防治体系中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推进国家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为环境信息化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又为环境信息化发展带来机遇。
1.2 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需要深化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改革就是要以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总目标,构建以政府、 企业和社会公众为主体的环境污染防治体系,建立和完善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行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环境报告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公众举报制度、企业环境征信制度等, 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建立统一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将推动污染源管理从一种分散、分段的管理向“要素综合、职能综合、手段综合”的综合性管理转变, 健全“统一监管、分工负责”和“国家监察、地方监管、 单位负责”的监管体系,有序整合不同领域、不同部门、 不同层次的监管力量,有效进行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
环境管理制度的落实离不开精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作为创新环境管理的引擎, 落实环境管理制度的工具,强化环境监管的利器,社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的平台,环境信息化有着重大的发展需求和机遇。
1.3 提升生态环境保护管理部门履职能力的需要提高政府履行职能的能力是今后环境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提高政府履行职能的能力需要针对潜在的环境风险,提高信息的监测、统计分析和利用能力,创新分析研判的方式和手段,提高准确预测各类环境问题的能力,提高各类突发性事件的应对能力,支撑科学管理和决策的水平。
提高政府履行职能的能力需要运用科技信息化手段打造监管利器提高监管水平,对各种污染源、污染物末端排放监测、工况过程监控,将环保管理模式由事后处理为主转向以事前预防为主,由粗放式监管转向精细化监管;对核与辐射、危险废物和危险化学品运输等风险源进行全程监管,对突发环境风险预警预测,有效防范环境风险的发生、发展。
提高政府履行职能的能力需要逐步建立以公民和企业为对象,以互联网为基础,中央和地方相配合, 多种技术手段相结合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体系,增强社会的综合治理能力;需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变革整体政府管理方式和提供多渠道(政务微博、政务微信、政务微门户、政务APP)信息服务,为公众和企业提供全面、及时、细致的服务。
2 环境信息化发展面临的挑战随着经济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的变化,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变革,环境信息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信息化发挥的作用有限,环境信息化在统筹协调、制度创新、资源整合与开发利用等方面面临许多挑战。
2.1 统筹协调难度大环境信息化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和长期性的工作, 涉及各业务部门的工作,需要统筹协调跨部门和跨层级的业务协同关系,需要统一领导、整体规划和统一建设。但是,环境信息化在逐步推进的过程中,缘于政府部门化、管理碎片化,加之缺乏顶层设计,造成环境信息化工作严重部门化、局部化。环境信息化发展趋势与现状存在巨大差距,多年来形成的信息化分散建设模式、建设观念,要转变为统一集中建设的模式,难度大,极具挑战。
2.2 信息化认识有待提高认识高度决定推动工作的力度。环境信息化的工作需要充分将信息技术融入环境保护管理业务中。环境管理部门要深入了解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深刻认识信息化在环境管理中发挥的不可替代作用,信息化部门要深入学习环境管理业务,用信息技术引领环境管理制度创新。目前,环境管理制度的建立忽视了信息技术发挥的作用,致使各项环境管理制度相互之间衔接不够,统一不够、未能体现各项制度的整体优势。 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需要用信息化促进制度的落实。
2.3 环境信息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推进艰难环境信息资源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资源,其开发和利用对于提高环境保护管理水平, 参与国家宏观经济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无论是在环保部门,还是其他社会部门,对实现其共享和提高其应用服务能力均有着巨大的需求。环境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环境信息化的核心任务,是国家环境信息化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环境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有效管理、科学决策和为民服务的基础。缘于管理碎片化,现行的污染源信息采集不统一,分头采集,分散管理,各自应用, 造就环境信息资源整合难度加大。由于缺乏部门之间信息共享的机制,信息共享难度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难度更大,严重影响了环境信息化整体效益的发挥, 制约了环境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
2.4 信息技术创新环境管理需要加强信息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也就是政府利用信息技术转变职能、创新管理、提升服务、适应变革的过程。 政务信息化在推进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顺应政府部门当前的机制体制,支撑政府部门管理工作;另一方面更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动政府管理创新,打破部门之间的条块分割,优化部门的组织结构,再造部门之间的业务流程,促进部门内部、跨部门、跨层级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确保政府部门成为一个高度协同的 “一体化”政府。
信息技术创新环境管理就是要针对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信息化的优势,按照国家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重新进行机构调整和业务调整,废除一些行政审批业务和职能,整合和优化一些交叉、重叠的业务和职能,补充一些缺位或不到位的业务和职能,再造和优化业务工作流程,以适应未来一段时期部门工作的需要。
3 环境信息化发展展望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兴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应用,环境信息化基础设施集约化、环境信息服务一体化、环境业务应用平台化、环境管理决策数据化已是大势所趋。环境信息化基础设施集约化就是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支撑平台,提供网络、计算、存储,以及数据库、中间件等软硬件资源服务,承载各部门的业务应用系统。环境信息服务一体化就是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集成各部门的业务应用系统,促进各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高度协同。环境业务应用平台化就是从单一部门应用到跨部门协同,再到社会参与公共治理的转变,也就是由相对分散的、独立的单个业务系统逐步向统一的、 整体的全局业务平台转变。环境管理决策数据化就是要“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也就是用大数据提升环境治理能力。
3.1 开启排污单位污染物排放全过程一证管理新模式发挥信息技术再造、重组、优化环境管理业务流程的优势,抓住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改革的机遇,创新环境管理制度,构建以政府、企业、社会公众为多元主体的环境污染防治体系,完善排污许可证制度,实行企业环境报告制度、信息公开制度、环境保护公众举报和参与制度,开启污染物排放全过程一证管理新模式,有效推动已有环保管理制度的统一和衔接,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依托全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 以及创新的环境管理制度,建立全国统一排污许可证登记信息管理平台、统一污染物排放网上申报平台、 统一环境信息公开平台、统一公众举报和环境违法处罚管理平台和统一企业环境征信管理平台,形成全国排污单位(污染源)最基础、最权威、最核心的信息库, 集成、串联、融合环境监管各领域业务系统,形成统一的整体,促进污染源粗放式的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和水平。
3.2 建立统一的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在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系统, 环境卫星遥感应用系统、危险废物运输监控系统基础上,综合利用对地观测技术、物联网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技术、感知技术,结合地面常规监测、应急监测、日常统计调查等建立统一的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的环境监测和监控信息获取体系,涵盖大气、水、土壤、生物多样性、森林、湿地、草原、荒漠化、生物、海洋等环境要素,覆盖国家、区域、城市、农村、流域、 湖泊等范围,显著提升生态环境信息的采集能力,支撑和服务于环境质量监测预警、环境形势分析与宏观决策,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
3.3 增强生态环境监测、预测预警、评估和对策能力围绕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生态四个方面突出的环境问题,以构建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评估体系、 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高效的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体系为要求,建立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监测预警对策系统、流域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对策系统、区域生态系统安全监测预警评估对策系统等重要信息系统建设,提高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各类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利用能力,创新分析研判的方式和手段,提高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提升宏观调控和科学决策水平。 加强环境信息资源的应用,提升区域生态环境监测、 评估、预测、预警和对策能力,提高政府履职能力, 促进环境监管能力现代化。加强生态环境信息资源整合,促进跨部门、跨层级、部门内部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初步实现生态环境保护行业政府部门数据向社会开放。
3.4 打造高效便捷的、多种渠道的环境信息网络服务平台以服务社会公众为宗旨,依托统一的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络的优势,打造不受空间、地域限制的,高效便捷的、多种渠道的环境信息网络服务平台,推进政府部门电子政务走向一体化, 为公众提供一站式服务,实现跨部门、跨层级的环境审批业务网上办事,实现政府部门之间业务高度集成和协同,实现跨部门、跨层级业务无缝衔接,提高网上办事效率,提升政府的行政效能。在充分发挥政府网站信息公开、政民互动、在线服务三大功能作用的基础上,创新政府部门服务方式,推出政务微博、政务微信、政务微门户、政务APP 等多种形式的服务渠道,为公众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
3.5 增强环境信息资源共享与开发利用水平以全面实现环境信息资源的集中、统一管理为要求,加快整合生态环境信息资源,建立环境信息资源中心和信息共享平台(data.mep.gov.cn),推动环境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互联互通,推动环境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为环境管理、政府决策、环境信息公开提供全面的、多层次的环境数据服务。逐步开放环境保护部门拥有的数据,并与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企业拥有的大量行业数据相结合,形成大数据,以此改进政府治理方式,提升政府管理效率。通过环境信息资源统一集中,深化环境信息资源融合和应用,扩大环境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范围,提高环境信息的统计能力和应用能力,环境信息服务于环境管理和宏观决策能力明显增强,重点业务应用系统互联互通水平显著提高。
3.6 建成完善的国家环境信息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和要求,依托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和基于云服务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国家环境信息网络和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成覆盖国家、省、 市、县和重点乡镇的信息网络和环境保护公共云服务平台,借助公共云服务平台,承载生态环境保护信息资源和业务应用系统,形成统一的环境保护网络和数据传输通道、统一的数据存储和管理平台、统一的支撑和运行平台、统一的安全体系和系统运行管理体系, 提高生态环境信息的传输、存储管理和安全保障水平, 满足政务应用、决策分析和信息服务的需要。
3.7 建立顺畅的信息化工作机制和完善的管理制度针对环境信息化是一项综合性的、全局性、长期性的工作,以及当前环境信息化碎片化的现状,加强环境信息化组织机构、工作机制、管理制度建设,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首席环境信息官制度(CIO 制度),对应中央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成立环境保护部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部网信办),推动信息化机构由技术支撑部门向管理支撑部门转型,增强信息化的统筹协调能力。参照欧美发达国家和国内其他部委模式,成立类似于信息化推进司的信息化综合部门,成为决策之下、业务之上的一个综合性管理部门,成为行政管理的核心部门, 统领环境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统筹环境信息化发展规划,统一建设环境信息化应用系统。
[1] | 洪毅,杜平.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
[2] | 十八届三中全会辅导读本[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 2013. |
[3] | 魏斌.深化电子政务应用推动环境监管创新[J].环境保护, 2013(11):39-41. |
[4] |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十二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的通知(发改高技[2012] 1202号)[EB/OL].[2012-05-05].http://www.gov.cn/gzdt/2012-05/16/content_2138308.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