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国环境管理  2024, Vol. 16 Issue (5): 128-137, 156  
0

引用本文 

胡亚悰, 万诗羽, 程蕾, 高晗博, 田金平, 陈吕军. 基于经济—环境—政策系统视角的江西省工业园区绿色发展策略[J]. 中国环境管理, 2024, 16(5): 128-137.
HU Yacong, WAN Shiyu, CHENG Lei, GAO Hanbo, TIAN Jinping, CHEN Lyujun. Green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Jiangxi Province's Industrial Parks from an Economic-Environmental-Policy System Perspective[J].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24, 16(5): 128-137.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2274103)

作者简介

胡亚悰(2001-), 男, 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产业生态学、工业园区绿色发展等, E-mail: huyc23@mails.tsinghua.edu.cn.

责任作者

陈吕军(1965-), 男, 教授, 博士, 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工业园区绿色发展、清洁生产技术与产业生态学, E-mail: chenlj@tsinghua.edu.cn.
基于经济—环境—政策系统视角的江西省工业园区绿色发展策略
胡亚悰 1, 万诗羽 1,2, 程蕾 1, 高晗博 1, 田金平 1,2,3, 陈吕军 1,2,3     
1.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 北京 100084;
2. 清华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 北京 100084;
3. 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 北京 100084
摘要: 工业园区是国家及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载体,其绿色发展是实现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针对部分区域工业园区绿色发展现状不明、环境管理模式粗放等问题,本研究聚焦绿色发展本质内涵,以绿色发展指数切入,从经济—环境—政策系统视角综合分析江西工业园区绿色发展现状。研究发现:①江西省工业园区主导产业呈现鲜明地域性特点,基于词频—逆文本频率(TF-IDF)分析揭示出产业增长核心区、赣中南产业振兴发展区、赣东北开放合作区、赣西产业转型升级区四大区域主导产业分别为电子信息、电子信息、有色金属和新材料。②江西省园区减排增效仍需持续提升,其国家级高新区能源产出率(1.66×105元/tce)和碳生产率(3.22×105元/t)较全国平均水平分别高53.7%和106%,但COD排放强度(1.92t/亿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仅有42%的区内污水厂处理负荷率达到60%。③江西省工业园区仍需对标国家标准深化绿色低碳发展,园区绿色发展规划中目标覆盖《国家生态工业园区指标标准》种类较少,总体政策效力仍有待提高。最后,本研究总结园区绿色低碳循环试点和上述研究结果,从产业、环境、管理三方面提出江西省工业园区绿色发展政策建议:①锚定区域产业定位,以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推动工业园区绿色发展;②一园一策,深化园区碳污协同减排;③升级园区绿色低碳发展指标体系,推动更多园区争创国家绿色发展示范试点,这同时为其他地区工业园区绿色发展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工业园区    江西省    经济—环境—政策    绿色发展    政策文本分析    定性定量    
Green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Jiangxi Province's Industrial Parks from an Economic-Environmental-Policy System Perspective
HU Yacong1 , WAN Shiyu1,2 , CHENG Lei1 , GAO Hanbo1 , TIAN Jinping1,2,3 , CHEN Lyujun1,2,3     
1. School of Environment,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2. Center fo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3. Institute of Carbon Neutrality,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 Industrial parks are pivotal to national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erving as key players in high-quality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ddressing the unclear status of green development and coars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n some regional industrial parks,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essence of green development, analyzes the current state of green development in Jiangxi's industrial parks from an economic-environmental-policy perspective. Key findings include: ①Dominant industries in Jiangxi's industrial parks have distinct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TF-IDF analysis identifies electronic information, non-ferrous metals, and new materials as the leading industries in different areas of Jiangxi. ②Jiangxi's industrial parks still need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emissions reduction and efficiency. The energy output rate (1.66×105 yuan/tce) and carbon productivity (3.22×105 yuan/ton) of national high-tech zones in Jiangxi are 53.7% and 106% higher than the national average, respectively. However, the COD emission intensity (1.92 tons/100 million yuan) is higher than the national average, and only 42% of the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s in the region achieve a load rate of 60%. ③ As majority of green development plans cover fewer types of indicators in the National Eco-Industrial Park Standards, the overall policy effectiveness needs to be improved. Based on the study and pilot projects, policy recommendations include: ①Anchoring regional industrial positioning to promote green development through characteristic industrial clusters. ②Tailoring strategies for each park to enhance collaborative carbon and pollution emission reduction. ③Upgrading the indicator system to encourage more parks to aim for national green development demonstration pilots. This case study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analyzing green development in industrial parks in other regions.
Keywords: industrial parks    Jiangxi Province    economic-environmental-policy    green development    policy text analysi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引言

工业园区是工业企业集聚发展的重要场域,工业园区绿色低碳发展是实现工业高质量发展,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和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压舱石”[1, 2]。国家级开发区的设立体现国家层面的区域发展战略,但省级以下开发区的建设更多地受地方政府政策意图和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影响[3]。然而,由于工业园区规模不一、政策效力不同,较低级别工业园区普遍存在环境管理模式粗放、绿色发展考核体系不健全等环境问题[3]。因此,从省域层面对全省(区、市)各级工业园区绿色发展进行系统性的评估和管理,识别重点区域工业园区现状及绿色发展转型阻碍,将对整体推进工业园区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关于工业园区绿色发展的研究涵盖了国家、区域等不同的空间尺度视角[4],其中区域尺度上的研究集中于沿海发达地区园区的环境绩效和规划[1, 5]、园区案例分析[6]等方面,主要从经济、环境、社会三个维度开展重点类型工业园区的绿色发展或可持续性评估[4, 7-9]。然而,由于园区尺度数据支撑不足,现有研究对欠发达地区园区绿色发展的关注不足,对省级以下开发区的区域异质性关注度明显不足,且缺乏对不同维度间、园区与地区间关联的系统理解。此外,现有研究中对园区的绿色发展内涵界定不一,传统的绿色发展定量评价分析难以揭示出园区绿色发展转型背后的多重经济、社会及管理问题。

针对这些挑战,首先需要深入理解工业园区绿色发展的科学本质。“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10],在园区层面上,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小尺度人地系统的关系,需要以系统工程方法综合分析园区系统的分异特征及相互作用[11, 12]。一方面,人地系统理论是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重要理论方法,可持续性是园区人地关系及绿色发展的应有之义。因此,对于省域范围内园区的管理与评估,可采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的经济、环境、社会三个维度综合考虑[13]。另一方面,省域层面的工业园区绿色发展不仅需要考虑各园区内部的复杂结构,也需考虑园区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构成了由多个小尺度人地系统组成的复杂巨系统,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方法是有效处理开放地复杂巨系统的主要方法之一,能全面分析园区系统的分异特征[14]

作为国家中部地区绿色发展战略重要部署地区之一,江西省既是园区经济特色鲜明的新兴工业大省,也是全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15],具有典型研究价值。因此,本文以江西省工业园区为例,基于经济—环境—政策系统视角,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研判江西工业园区绿色发展现状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江西省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园区深入推进绿色发展提供决策参考[16]

1 分析框架与方法数据 1.1 分析框架

根据园区绿色发展现有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本研究首先运用改进的绿色发展指数对江西省国家级工业园区评估以得到总体判断[7],以“一核三区”作为区域对比的划分依据,围绕经济、环境、政策三个维度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经验解释,总结绿色发展示范试点成果,综合提出江西省工业园区绿色发展建议。图 1为本研究的分析框架。

图 1 江西省工业园区绿色发展分析框架

① 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提出构建“一核三区四带”产业格局,将江西省13个地级市分为“产业增长核心区”(南昌、九江、抚州);“赣中南产业振兴发展区”(吉安、赣州),“赣东北开放合作区”(景德镇、上饶、鹰潭)和“赣西产业转型升级区”(宜春、新余、萍乡),并提出各区域高质量相关政策意见。碳排放量衡量纺织行业大气污染状况(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严格意义上二氧化碳不属于污染排放物,但可作为环境污染的衡量指标)。

表 1为本研究在经济—环境—政策三个维度上选取的指标,包括:①经济维度:通过园区数量和工业营收来衡量园区经济状况,并依据产业结构在园区的不同生产率部门间分配资源环境要素[17]。②资源环境维度:采用能源产出率、水资源产出率、废水、COD、氨氮、SO2排放强度等常规指标,结合能源和环境基础设施效率等园区特有指标来表征园区环境治理水平。③规划政策维度:因国家级高新区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和更多的资源配置权[18],采用其绿色发展规划中设定的目标值,结合江西省政府的宏观政策导向共同评估政策驱动力。

表 1 江西省工业园区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1.2 方法与数据 1.2.1 绿色发展指数计算

绿色发展指数评价作为绩效评价的常用方法,可有效分析工业园区绿色发展整体现状[7]。江西省国家级工业园区绿色发展指数参考已有研究关于国家级经开区绿色发展指数[7]的构建方法,依照数据完整性和可得性,选取与研究框架相匹配的经济产业、资源环境、规划政策三个准则层包括人均工业增加值、土地排名、能耗水耗、废水废气排放及污染物排放等7项指标,对指标进行归一化和加权处理,得出绿色发展指数,并据此初步评估江西省工业园区的绿色发展水平。

正向指标:

(1)

负向指标:

(2)

单项指标完成无量纲化,进一步用加权平均计算绿色发展指数,见式(3)。

(3)

其中,wj为各指标的权重。等权重法有着简单、客观的优点,且鉴于研究采取三维度系统视角强调各维度的等同重要性,因此对准则层的三个类别进行了等权重分配,每类准则层权重根据层次分析法对指标权重赋值。

囿于数据可得性,以上指标选取数量偏少,为避免指标解释性不足的局限,进一步通过空间区域对比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扩展讨论。

1.2.2 定量定性分析

三个维度的指标分为定量和定性两类,以系统理解绿色发展现状。对于园区数量、规上工业营收、能耗产出率等绩效类指标,研究采用直观的数值对比进行评价;对于产业结构、基础设施效率和政策总结等难以直接比较指标,运用数值区间、文本分析方法、政策分析、经验判断等混合手段进行半定量分析。其中,文本分析采用词频—逆文本频率(TF-IDF)分析方法,这是一种用于信息检索与数据挖掘的常用加权技术,若某一文本中的某关键词TF-IDF值高,则意味着该词在该文本中的出现频率高,而在其他文本中的出现频率低,因此该关键词具有较好的类别区分能力,适用于分类[19],在此用于识别区域主导产业。

1.2.3 空间区域对比分析

指标的空间区域对比分析从省级对比和省内对比两个视角展开,针对园区经济环境要素异质性分区管控,提高区域绿色发展水平。省际分析将江西省工业园区与全国园区平均水平或标杆值对园区数量、资源环境绩效和绿色发展规划三个要素层中的定量指标进行比较,旨在判断总体特征。省内分析针对江西省“一核三区”四大区域,对以上定量指标进行总量和强度对比分析,并就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和政策导向进行定性比较,以识别江西省各区域的优势与不足。

1.2.4 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源包括:①作者团队在园区前期研究的积累;②省级以上园区数据来自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数据平台、江西省统计年鉴及各省环境统计年报;③江西省统计局、江西省生态环境厅、国家统计局、江西省各高新区等官方网站公开数据。

2 江西省工业园区绿色发展分析

图 1提出的江西省工业园区绿色发展分析框架为基础,本研究首先基于绿色发展指数对江西省国家级工业园区展开总体分析,识别园区绿色发展中的不足;结合上述分析结果,面板数据研究进一步针对经济、环境和政策准则层进行系统分析细化,系统评估江西省工业园区绿色发展现状。

2.1 国家级开发区绿色发展指数

影响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及产业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基本一致[21],各级别工业园区在区域上具有区域相似性。国家级工业园区是全省园区的窗口,采用改进后的绿色发展指数方法和权重体系,对江西省17家国家级开发区中数据基础较完整的16家进行评估,可以初步了解江西省较优势园区的绿色发展水平,识别园区绿色转型的主要制约因素。

图 2显示了2016年江西省国家级工业园区绿色发展指数分布情况。结果表明:①江西省工业园区工业增加值集中在100亿~ 300亿元,绿色发展指数得分集中于50~ 80分,可看出总体园区的工业增加值和绿色发展指数呈正相关,制定绿色发展规划的园区绿色发展指数整体较好(67.3分),略高于整体平均值。②从区域发展的视角来看,产业增长核心区园区的绿色发展指数普遍高于江西园区绿色发展指数均值62.7分;赣西产业转型区中绿色发展指数最高的园区仅为61.5分,与“产业转型”定位并不相符,背后原因需进一步探讨。③从各维度指标来看,江西省国家级开发区经济发展的平均得分在指标中得分最低,环境维度方面在土地利用和水污染两方面普遍得分较低,因此产业经济规模和水污染仍然是园区绿色转型的潜在制约因素。

图 2 2016年江西省16家国家级工业园区绿色发展指数

绩效的提升是一系列关键行动综合作用的体现,因此以下将结合评估结果对江西省工业园区在经济产业结构、资源环境水平、规划政策支持三个维度进行深入探讨。

2.2 经济—环境—政策系统评估 2.2.1 经济产业

绿色发展指数评价结果识别出经济产业是国家级开发区绿色发展转型的潜在制约因素,因此首先从园区数量、规上营收和产业结构三方面入手,分析江西园区经济产业结构。

(1)数量与规上工业营收。基于可开发区陆地面积和省级以上园区数量,江西省园区密度为59.3个/ 万km2,是全国平均水平(8.5个/ 万km2)的7倍,位列全国第4(重庆249.1个/ 万km2、上海187.3个/ 万km2、福建80.0个/ 万km2)。根据2018年《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江西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省级开发区共有99家,占全国国家级和省级园区总数的3.92%(表 2)。江西省国家级开发区数量共17个,位列全国第5(江苏、浙江、山东、广东),数量占江西省省级及以上开发区总数的17.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7%,说明江西省工业园区数量密集,国家级开发区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

表 2 2018年江西省省级以上各类工业园区与全国园区数量对比

在区域视角下,分析江西省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2018年的数量和规上工业营收(图 3),发现园区规上工业营收与当地园区数量整体呈正相关。其中,产业核心增长区南昌市以8家省级以上园区支撑了最高的规上工业营收额(7774.9亿元);赣中南产业振兴区的赣州市和吉安市省级及以上园区的数量最多,分别为19家和14家;此外,赣东北和赣西辖内的园区数量和营收相近,但明显低于前两个区。

图 3 2018年江西省各地工业园区的数量及主营业务收入

(2)产业结构。对江西省99家国家级或省级工业园区的主导产业分别按频次和主营业务收入进行统计分析(图 4),结果显示,江西省工业园区排名前三的主导产业依次为电子信息产业、食品加工业和医药制造业;江西省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前三名分别是有色金属冶炼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和机械产业。结合长江经济带工业园区绿色发展战略研究对产业结构的分析[1],发现电子信息产业和机械产业是长江经济带和江西省工业园区的共同优势产业,有色金属加工业、生物医药和食品产业是江西园区的特色发展领域。

图 4 江西省工业园区主导产业比例和2018年江西省各类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在工业占比

提取江西省四个区域园区的主导产业分布,构建语义分析文本,并计算不同地区文本构成的TF-IDF值(图 5),各区域主导产业及TFIDF值为:产业增长核心区以电子信息(0.365)、汽车(0.327)、电子电器(0.327)等产业为主,赣中南产业振兴区主要培育电子信息(0.540)、钨和稀土新材料(0.180)等行业,以上两区域以电子信息制造业与长三角和大湾区电子信息服务业互补优势,协同发展;受益于丰富的金属资源矿产,赣东北开放合作区以有色金属(0.590)、化工产业(0.227)为主,培育了江铜等有色金属行业国有特大型企业;赣西转型升级区部署了新材料(0.513)和新能源(0.256),依托丰富的锂矿资源引进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尽管江西省工业园区在电子信息等高新产业仍存在同质化发展,但总体主导产业呈现鲜明地域性特点。

图 5 江西省“一核三区”工业园区TF-IDF值排名前5的主导产业类型
2.2.2 资源环境

绿色发展指数分析中发现水污染对绿色发展转型的制约、赣西产业转型区定位不符等问题,因此本节从资源环境状态和环境能源基础设施视角出发,结合经济产业分析,剖析江西园区资源环境水平。

(1)资源环境状态。国家级高新区在江西省工业园区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因此选取2020年江西省国家级高新区作为分析对象,采用平均水平与全国高新区的能源、水资源产出率以及污染物排放强度等关键指标进行比较,评估江西省国家级高新区在资源效率和环境影响方面的表现(图 6)。结果显示,江西省国家级高新区的能源产出率(1.66×105元/tce)和碳生产率(3.22×105元/t)均优于全国高新区的平均水平(分别为1.08×105元/tce和1.30×105元/t),江西省高新区的COD排放强度(1.95t/ 亿元)和O2排放强度(2.03t/ 亿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1t/ 亿元和1.13t/ 亿元)。此外,江西省高新区在水资源产出率、废水排放强度两项环境指标上的表现分别为4.31×106元/t和2.42t/ 万元,总体略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既往研究相符[1]。结合产业结构分析,资源环境指标较好的园区主导产业通常为高附加值、节能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而以有色金属冶炼、食品加工、化学工业等低附加值产业为主的园区在水资源产出率和污染排放强度表现较差[22]

图 6 全国和江西省高新区的典型资源环境指标对比 注:由于各项资源环境指标的单位和数量级不一致,因此将每个园区的某类指标除以该类指标全国园区平均水平进行归一化处理。

对江西省内国家级高新区进行区域比较,结果如 图 7所示:①南昌和赣州地区作为产业增长区,同时也是高附加值产业集聚区,两地区的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量均低于其他两地区,同时取得经济和环境效益[23];②赣东北作为有色金属和钢材产业集聚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最高(4 721 713tce),废水排放量和COD排放量分别为604万t和5434t,显示该区域有色金属产业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压力突出;③赣西转型升级区园区以“新能源”和“新材料”为主导产业,然而其环境指标较差,图 7显示其用水总量(7597万t)和废水排放总量(888.4万t)为四地最高,这是因为随着碳酸锂产能的释放,宜春尚未开展针对性锂电产业排污的项目,其产生的大量尾砂、锂渣及溶剂导致了废水和污染物排放量增多[24]。赣西园区的环境风险根源在于产业链条上下游配套能力不强,正极材料等关键材料环节的缺失导致碳酸锂需运往外地加工转化,本地仍然以资源消耗型的开采型企业为主。

图 7 江西省部分高新区的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量特征

(2)环境能源基础设施。工业园区的环境能源基础设施即是园区物质能量代谢的关键节点,耦合了园区能源、水、污染物等多种资源环境要素,且服役周期长,对资源环境影响产生具有长期锁定效应。因此,对江西省省级及以上园区的环境、能源基础设施运行情况分析,结果如下:

南昌和萍乡经开区分别是江西省营收最高和能耗效率较低的国家级经开区,以这两个典型经开区为例对能源基础设施进行分析:存量中燃煤机组占总容量的85.5%,单机30 MW及以下小机组占总数量的80%;园区内10个能源基础设施机组平均供电效率为26.7%,低于同年1072个园区机组平均效率30.5%[25]。尽管江西省国家级园区整体能源产出率表现良好,园区仍然可以通过小容量机组的规模升级、综合实施燃煤锅炉改造为燃气锅炉等措施来进一步提高能耗效率,实现温室气体减排并协同节水、减排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26]

截至2019年,江西省100家省级工业园区物理边界内共建成运营99座集中式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对江西省国家级经开区的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分析发现,园区工业废水处理方式分为工业污水集中处理厂和依托园区外的城镇污水厂处理两种方式,各占总数的50%;绝大多数集中式污水处理厂采用活性污泥法处理废水,排放达到一级B标,工业废水占实际处理废水量36%,只有42%的污水厂处理负荷率达到60%,填埋处置是其污水厂主流的污泥处置方式[27]。结合环境现状分析发现,①江西省工业园区的废水排放量较少而污染物排放量占比相对较大,仅10%的园区内污水处理厂的排放标准要求达到一级A标,这制约了深度处理后的中水回用,增加了水耗和污染物排放量;②江西省工业污水厂整体设计容量偏大造成处理负荷率较低,这将导致污染治理效率下降和污染物排放量增高。

2.2.3 规划政策

规划政策是江西省工业园区乃至政府对园区经济产业、资源环境现状的有效响应,以下具体从绿色发展规划和政策导向对江西省园区的规划政策维度总结分析。

(1)绿色发展规划。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是绿色发展的领头羊,其规划政策具有代表性,表 3总结了江西省国家级高新区2025年绿色发展规划中的各项目标值,并将其与《国家生态工业园区指标标准》中的标杆值进行了对比分析。

表 3 江西省国家级高新区2025年绿色发展规划设定目标值

以绿色发展目标指标横向对比,发现:①在指标分布上,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高新技术产业占比和绿化覆盖率上分别有100%、75%和75%的园区设定了目标值,对于工业固废利用率、水耗、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污染物弹性系数这四项指标仅有37.5%的园区设定了目标值,这说明江西省园区重视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利用,而对水资源利用、污染物处理以及R&D关注不足。②对以上不足方面进一步分析指标数值,发现“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的目标值最低为35%(低于标杆值75%),“主要污染物排放弹性系数”的目标值与标杆值一致均为0.3,说明江西省高新区未来需在水资源利用与污染控制方面逐步提高标准。

以各区域高新区的绿色发展目标强度纵向对比发现:①从指标数量上,赣西转型发展区的新余高新区在84.6%的指标中设定了目标值,其次是抚州高新区和共青城高新区(产业增长核心区),均为69.2%,而赣东北的景德镇高新区仅在30.8%的指标中设定目标值,各高新区对绿色发展的认识不统一。②从指标数值上,南昌和吉安高新区在绿色发展目标值上表现出色,均有4项目标值位列全省前列,而赣西辖内的宜春高新区在能耗强度(0.4 tce/ 万元)、水耗强度(5.71 t/ 万元)和废水排放强度(3.5 t/ 万元)三个目标值设定的相对较低,说明赣西绿色发展的目标覆盖各项指标,且提升空间较大。

(2)江西省工业园区政策导向。在江西省政府信息公开政策网站上,以关键词“开发区”“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和文号“赣府”“赣工信”“赣环”等关键词筛选搜索,得到江西省政府网站存在记录的十年内涉及工业园区相关内容的政策共22篇。将经济—环境—政策三个维度作为领域分类,对22篇政策按发文时间、政策效力、发文主题和发文机关进行梳理分析,具体总结如下:

从发文时间分析,2014—2020年以开发区为题的政策平均每年2篇,而2021—2022年关于工业园区的相关政策发文集中在“十四五”规划,2023年开始关于开发区的政策又恢复至2篇。从主题时间演变分析,江西省对开发区的关注主题逐步由单要素向多要素演变,如早期的“产业集群”“土地集约”“污染防治”转向“创新驱动”“数字转型”“绿色低碳”“治理机制”,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从政策效力和发文机关分析,政策效力为“地方工作文件”的政策最多,共11篇,多是“意见”和园区落实工作的通知;其次是地方规范性文件共8篇,涉及具体污染防治、集约利用、改革创新要点等考核办法和具体措施;地方规章性文件仅有2篇,说明工业园区往往作为地方战略的重要支撑部分。发文机关涉及省政府及办公厅(10篇)、生态环境厅(3篇)、工信厅、国土资源厅及发展改革委(均为2篇)多部门,说明园区成为多要素聚集推动产业转型的关键空间。

从政策领域和发文主题分析,开发区政策经济领域(8篇)有关的表述围绕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生态领域(9篇)重视节能降耗及污染防治,政务领域(5篇)强调体制机制改革。针对生态环境领域,对涉及园区绿色发展的政策发文内容分析发现,一是强调园区中的产业集群和主导产业,要求园区作为载体作用,建设需围绕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通过“横向耦合,纵向延伸”构建绿色低碳产业链条;二是强调能源系统整体优化和污染综合整治,为了取得系统治理的最佳效果,园区需要通过清洁生产、生态化链接、循环化改造、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共享等手段,在能耗、水耗、环保和土地等方面达到更严格的标准。

2.3 工业园区绿色发展示范试点

各部委认证的绿色发展类示范园区在实施绿色、低碳、循环和生态化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其实践成果反映了相关政策的成效。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展改革委、工信部三部门开展的三类园区示范工作,分析截至2022年江西省绿色低碳循环示范的创建数量和分布,为理论研究分析提供实证补充(图 8)。

图 8 江西省国家级绿色示范试点项目个数比较

(1)从示范试点分类上看,江西省工业园区在国家级绿色园区数量共13家,排名全国第3;在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和国家级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的数量均为3家,处于全国中游;此外,江西省在首批国家级减污降碳协同试点产业园区和碳达峰试点园区的评选中未能获得认定。根据部门示范试点的工作重点[28],印证了江西省多数园区在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环保产业等方面的工作成效明显,但在资源综合利用和污染物排放控制有待加强,需从“重引进”过渡到“引进培育并重”,注重园区碳达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等新方向。

(2)从区域分布上看,赣中南获得各部委认证的绿色发展类示范园区在总体数量上占据明显优势(共9家)。赣西辖内拥有4家绿色园区而没有其他的绿色试点,说明赣西的园区主导产业多为高新产业,但资源综合利用和污染排放较为薄弱,这与上文分析一致;此外,赣东北辖内的鹰潭高新区入选循环化改造园区,说明虽然其主导产业为有色金属冶炼,但在资源循环利用方面表现较好。

(3)根据2021年科技部火炬中心和商务部的综合发展考评成果,江西省头部国家级园区整体排名20~ 30左右(南昌高新区22名和南昌经开区31名),引领示范作用有待加强;相比于国家级绿色园区入选比例(5.83%),江西省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82项)和绿色工厂(28家)的入选比例仅有2.95%和0.89%,未来江西省在引进高新产业的同时还需关注生态产业链接和产品绿色化。

3 政策建议

基于以经济—环境—政策系统为视角的江西省工业园区绿色发展综合评估结果,本研究发现江西省工业园区绿色发展转型存在问题如下:电子信息等高新产业同质化发展、赣西园区产业结构高新而用水排污多、园区污水处理厂设计负荷普遍偏大、园区对绿色发展认识不统一,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3.1 锚定区域产业定位,以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推动工业园区绿色发展

在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工业园区是产业格局构建、避免同质化竞争的重要衔接口[8]。江西省工业园区可按照“一核三区”发展战略、结合竞位发展和错位发展,明确各地市工业园区的产业结构。建议“产业增长核心区”的工业园区在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具有优势的新兴制造业上开展竞位发展,锻造高附加值产业集群,争创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议“三区”的工业园区采用错位发展策略:强化赣东北、赣中南的有色金属和稀土产业等传统优势产业的技术底蕴,推进清洁生产,提高新能源、新材料为主导产业的赣西产业转型升级区对锂矿等资源利用开发水平,注重绿色开采生产技术,开展生态环境隐患排查,实现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绿色转型。

3.2 一园一策,深化园区碳污协同减排

江西省工业园区总体呈现能效好、水耗高和污染排放多的环境特征,未来需根据当地环境治理水平和产业特征,一园一策地精细化、全流程调控工业园区物质流和能量流,实现节水减污降碳,具体手段包括:①在园区内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负荷较低的九江、上饶等地,首先考虑提高基础设施的生态效率;②在南昌等能源和环境基础设施较好的园区,通过建立余热利用、污水深度处理资源化、污泥能源化等为主的基础设施能—水耦合共生系统,协同实现节能节水减污;③在产业结构方面,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行业建立危险废物资源化共生体系,如赣西的锂电新能源产业的尾矿可作为原材料供给陶瓷行业等,实现危险废物减量、碳排放削减并拓展传统产业服务功能。

3.3 升级园区绿色低碳发展指标体系,推动更多园区争创国家绿色发展示范试点

江西省高新区绿色发展规划的目标值设定数量参差不齐,建议有关部门围绕园区政策体系的重点主题,出台一套高政策效力的江西省工业园区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建议依托工信厅已搭建的江西省开发区统一数字化管理服务平台,围绕上述升级版的省级绿色园区评价指标体系,建设每一项指标的动态监控系统,鼓励园区在智慧园区平台上建立完善的绿色发展目标,定期发布绿色发展报告,针对园区多要素聚集的空间特性做到动态管控。根据智慧平台上的环境资源现状和绿色发展报告,综合考虑区域功能定位和主导产业等问题,以做到有针对性地支持相关园区申报绿色园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和循环示范试点等绿色示范试点。

由于园区尺度数据限制及关注不足,从省域层面梳理各级工业园区绿色发展现状、健全考核体系是一项现实挑战。其科学内涵在于,采用系统观解析工业园区绿色发展的本质。本研究方法通过在经济产业结构、资源环境状态、规划政策三个维度上选取定性和定量指标,结合区域对比分析解析各维度之间的相互作用,综合分析并尽可能全面理解工业园区绿色发展的动态关系,该方法同时也可为数据支撑不足的其他省级工业园区现状分析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郝吉明, 田金平, 卢琬莹, 等. 长江经济带工业园区绿色发展战略研究[J]. 中国工程科学, 2022, 24(1): 155-165.
[2]
吕一铮, 田金平, 陈吕军. 推进中国工业园区绿色发展实现产业生态化的实践与启示[J]. 中国环境管理, 2020, 12(3): 85-89. DOI:10.16868/j.cnki.1674-6252.2020.03.085
[3]
向宽虎, 陆铭. 发展速度与质量的冲突——为什么开发区政策的区域分散倾向是不可持续的?[J]. 财经研究, 2015, 41(4): 4-17.
[4]
LYU Y Z, LIU Y J, GUO Y, et al. Review of green development of Chinese industrial parks[J]. Energy strategy reviews, 2022, 42: 100867. DOI:10.1016/j.esr.2022.100867
[5]
高洋, 郝吉明, 田金平, 等. 新时代天津市工业园区绿色发展策略研究[J]. 中国环境管理, 2022, 14(4): 61-68. DOI:10.16868/j.cnki.1674-6252.2022.04.061
[6]
HU Q, HUANG H P, KUNG C C. Ecological impact assessment of land use in eco-industrial park based on life cycle assessment: A case study of Nanchang High-tech development zone in China[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21, 300: 126816. DOI:10.1016/j.jclepro.2021.126816
[7]
田金平, 臧娜, 许杨, 等.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发展指数研究[J]. 生态学报, 2018, 38(19): 7082-7092.
[8]
张明博, 于梓涵, 高照琴, 等. "两高"产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2022, 12(6): 1788-1795.
[9]
LIU X, LIU H T, CHEN J C, et al. Evaluating the sustainability of marine industrial parks based on the DPSIR framework[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8, 188: 158-170. DOI:10.1016/j.jclepro.2018.03.271
[10]
习近平.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 2021. 人民网.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1-01/11/c_1126970918.htm
[11]
吕一铮, 田金平, 陈吕军. 基于人地关系的中国工业园区绿色发展思考[J]. 中国环境管理, 2021, 13(2): 55-62. DOI:10.16868/j.cnki.1674-6252.2021.02.055
[12]
陈吕军. 厚植绿色低碳循环底色推进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J]. 中国轮胎资源综合利用, 2022(11): 9-15.
[13]
石磊. 工业生态学的内涵与发展[J]. 生态学报, 2008, 28(7): 3356-3364.
[14]
钱学森, 于景元, 戴汝为. 一个科学新领域——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J]. 自然杂志, 1990, 13(1): 3-10, 64-64.
[15]
舒成, 朱沛阳, 许波. 江西省绿色发展水平测度与空间分异分析[J]. 经济地理, 2021, 41(6): 180-186.
[16]
郇庆治. 生态文明创建的绿色发展路径: 以江西为例[J]. 鄱阳湖学刊, 2017(1): 29-41.
[17]
吕一铮, 曹晨玥, 田金平, 等. 减污降碳协同视角下沿海制造业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路径研究[J]. 环境科学研究, 2022, 35(10): 2293-2302.
[18]
YANG T, REN Y N, SHI L, et al. The circular transformation of chemical industrial parks: an integrated evaluation framework and 20 cases in China[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8, 196: 763-772.
[19]
田野, 陈洁, 董莹, 等. 长江经济带主导产业的类型与格局演化——以省级以上开发区为例[J]. 经济地理, 2020, 40(12): 100-108.
[20]
胡寅. 江苏科技创新能力与结构的综合研究——基于省际和省内的比较分析[D]. 南京: 南京大学, 2014.
[21]
胡森林, 周亮, 滕堂伟, 等. 中国省级以上开发区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 经济地理, 2019, 39(1): 21-28.
[22]
数说江西这十年|节能降耗显成效绿色发展谱新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之十五[N].
[23]
张新芝, 孔凡斌, 王圣云. 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与升级路径——以江西省为例[J]. 企业经济, 2017, 36(5): 58-63.
[24]
张爱民. 资源优势型中小城市锂电产业发展对策研究——以宜春为例[J]. 能源研究与管理, 2022, 14(4): 38-41, 70-70.
[25]
GUO Y, TIAN J P, ZANG N, et al. The role of industrial parks in mitigating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China[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8, 52(14): 7754-7762.
[26]
GUO Y, TIAN J P, CHEN L. Managing energy infrastructure to decarbonize industrial parks in China[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0, 11(1): 981.
[27]
HU W Q, TIAN J P, ZANG N, et al.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and performance of centralized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s in Chinese industrial parks[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9, 214: 939-951.
[28]
杜真, 陈吕军, 田金平. 我国工业园区生态化轨迹及政策变迁[J]. 中国环境管理, 2019, 11(6): 107-112. DOI:10.16868/j.cnki.1674-6252.2019.06.107
[29]
周麟. 以协同联动的整体优势推进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协作[J]. 中国发展观察, 2021(1): 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