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 北京 100041
2. Chinese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Beijing 100041, China
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讲到,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再次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系统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和现实意义。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绿色低碳是新质生产力的本质要义,新质生产力也是绿色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新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1 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生产力的理论逻辑 1.1 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关于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内涵与具体表征引发了广泛讨论。有学者梳理了历次科技和产业革命产生的对生产效率有质变意义推动作用的生产力,按照热力—电力—网力—算力的脉络,将新质生产力概括为新科技、新能源、新产业和数字经济[1, 2];也有学者认为新质生产力超越了对单一要素的强调,而是知识生产力、生态生产力、信息生产力等多种生产力形式的结合[3]。总体而言,当前对新质生产力的解读普遍认同科技创新起主导作用,高素质人才是关键要素,改造提升的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构成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重要载体[1-6]。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并使之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系统是由传统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以及科学技术知识和组织管理方式共同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3, 4]。新质生产力是对生产力系统的重塑,是由于生产力构成要素质量的不断提升、组合的不断优化而呈现出来的更为先进的生产力形式[3, 5]。生产力要素的提升,一方面指生产力系统既有要素的升华,如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劳动资料的改进与广泛应用、劳动对象的拓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还包括新的生产要素加入生产力系统,如历次产业革命中依次涌现的热力、电力、信息和数据。此外,与传统生产力中各要素按照简单形式的机械组合、通过要素数量的累积增加产出规模不同,新质生产力以科技作为核心要素引领多种要素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具有颠覆性的科学技术是新质生产力“新”的本质内核[3-5]。
从经济学视角看,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内涵被认为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并增加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人造资本、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全要素生产率作为外生影响因素表征技术进步等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简称为CD函数)可以表示为:
(1) |
式中,Y为产出,K和L分别为人造资本和劳动力,A(t)为t时期的全要素生产率,用来表征外生性技术水平对经济产出的影响。内生增长理论试图解释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将人力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纳入生产函数,对生产函数进行了扩展,技术进步和知识创新等人力资本成为内生变量。内生增长理论框架下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
(2) |
式中,H为人力资本,表征通过技术进步或知识创新所累积的社会财富。生产函数中的全要素生产率A(t)是人力资本H的函数。内生增长模型将人力资本累积作为生产函数中的内生变量,强调知识积累过程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新质生产力强调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质变性驱动作用,以经济学视角来看,就是要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并增强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内生增长理论框架下,可以理解为增强人力资本H对经济产出Y的贡献。
1.2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EP)2002年提出绿色发展的概念,认为绿色发展是考虑资源环境约束、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区别于传统发展模式的新发展模式,其本质是强调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统一[7]。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进绿色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绿色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第一,“绿色”是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这一论断阐明了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生产力的内在联系。新质生产力应当是绿色生产力,即绿色低碳是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要义,成为绿色生产力是构成新质生产力的必要条件;或者说,新质生产力是符合绿色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发展新质生产力客观上就是在发展绿色生产力。因此,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第二,新质生产力符合新时代“绿色”生产力观。新质生产力突破了单纯强调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这一传统生产力范式,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能力,符合新时代“生态就是资源,生态本身就是经济,生态就是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的绿色生产力观[8]。“绿色”生产力观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之上,强调“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协同发展与可持续性。“绿色”生产力观认为,一方面,经济增长不应超越自然承载力,不能以损害生态环境为代价,认同自然承载力的硬约束;另一方面,生态资源本身可以作为经济活动的生产要素,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第三,新质生产力是绿色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基于绿色生产力观,有学者将生态资源纳入生产函数,提出了符合绿色发展理念的新型生产函数[9]:
(3) |
式中,Y为产出;E、K、H、L分别为生产过程中占用的生态资源、人造资本、人力资本和劳动等生产要素。这一新型生产函数可以用来解释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新质生产力是各生产要素高质高效优化组合的体现,核心在于人力资本H的贡献,人力资本累积可以起到对生态资源、人造资本和劳动力要素的替代作用。这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认知有相通之处,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动资料改进、科学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提高在生产函数中均体现为人力资本累积,当人力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成为关键要素时,人力资本累积可以对其他要素发挥强有力的替代作用,进而收到经济效率更高、生态环境负荷更低的双重红利。
2 新质生产力是绿色发展的驱动力绿色发展不是不要发展,而是既要绿色,又要发展,要求在保护生态环境中发展生产力,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要包括经济绿色化和绿色经济化两层内涵。经济绿色化,是指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要求,推动经济系统的转型升级,包括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和绿色产业发展,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负荷的脱钩;绿色经济化,是要让绿色生态变得有利可图,通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使得绿色生产力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这二者与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一致。经济绿色化,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和管理效能提升,破解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绿色经济化,则是将生态资源纳入生产要素,使之成为绿色生产力的基础,让新质生产力完成各类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1 新质生产力对经济绿色化的驱动作用从新型生产函数的视角来看,新质生产力对经济绿色化的驱动作用,主要体现在科学技术、人才素质、管理水平等人力资本成为生产过程的核心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并对其他生产要素起到强有力的替代作用,以物质资本、劳动以及生态资源的更少占用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成果。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人力资本累积可以减轻生产过程对生态资源占用的依赖,如减少先天性资源和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减缓生态环境容量退化,从而实现经济绿色化。
环境经济学的波特假说(Porter Hypothesis)表明,适当的环境规制可以刺激企业强化研发投入和科技创新,来提高生产率并抵消由环境规制带来的成本上升,改进产品质量以便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从而收到环境保护和改善企业经营的双重红利[10]。新质生产力对经济绿色化的作用符合波特假说,可以在适当的环境规制下,激励企业强化研发投入、科技创新和管理效能提升,优化生产流程,降低资源环境消耗,驱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5, 11]。在现实中,波特假说已经得到检验。这也表明,新质生产力可以实现对经济绿色化的驱动作用。
2.2 新质生产力对绿色经济化的驱动作用从新型生产函数的视角来看,新质生产力对绿色经济化的响应,主要体现在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以及人力资本累积上,可以将生态资源纳入经济系统的生产要素,使之得以成为创造经济价值的新源泉。在传统的生产过程中,生态系统物质供给服务以外的生态资源往往无法纳入生产过程,或者说无法体现出作为生产要素的价值。在现实中,仅靠生态资源自身难以独自创造经济产出,而是要与人力资本、人造资本和劳动等要素有机融合,才能创造出被市场认可的产品或服务[12]。绿色经济化就是要通过强化人造资本和人力资本,促使生态资源与人造资本和人力资本有机融合,将生态资源的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价值。
在新质生产力系统中,生态资源与人造资本、人力资本和劳动等并列成为生产函数中的生产要素,曾经难以进入生产过程并创造经济价值的生态资源得以与人力资本、人造资本等要素有机融合,因而可以将生态资源的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价值。在现实中,以人力资本的累积与质变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已经催生出生态资源得以参与其中的生态产业。譬如,基于优美生态资源的生态农业、强调科技创新的生态赋能型工业、依赖高效管理的生态旅游业等。另外,科技创新、人才素质与高效管理等人力资本累积,可以使得生态资源与其他生产要素的资源配置得到优化,以更高效率实现价值转化。这两个方面均体现出新质生产力对绿色经济化的推动作用。
3 绿色新质生产力是新的经济增长点 3.1 绿色新质生产力驱动绿色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主要载体。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以绿色为底色的生态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承载着绿色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路径[8]。绿色新质生产力通过劳动者的知识化、专业化,劳动资料的数字化、智能化、高效化,新资源、新能源、新材料等劳动对象的绿色化、低碳化,促进核心要素的系统组合和优化配置,在优化提升传统动能的同时,培育形成新动能[13],对产业结构绿色转型产生引导作用。从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到创新驱动的新增长模式,绿色新质生产力发挥出至关重要的驱动作用,特别是对于绿色产业、生态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助推作用和支撑作用。如2010—2022年,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等新能源产业发展迅猛,光伏转换效率由15%提升至25%,装机成本由27元/瓦下降至4.8元/瓦,风力发电利用率由25%提升至35%,装机成本由11元/瓦下降至7.4元/瓦。驱动我国可再生能源在全社会用电量中的比重从18%大幅提升至31%,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显著进展。与此同时,绿色产业中以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和光伏产品为代表的产品成为外贸出口的“新三样”,展现出强劲的新动能。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950万辆,同比增长37.9%,渗透率上升至31.6%,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出口量同比增长61.5%,达172.7万辆,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突出亮点。
3.2 绿色新质生产力驱动生态产品第四产业发展生态产品第四产业是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框架下,以生态资源为核心要素的新产业形态,是绿色经济化的具体实现路径,主要指通过生态保护修复建设、市场交易、开发经营等方式将生态产品所蕴含的内在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的产业集合,包括生态保护和修复、生态产品经营开发、生态产品监测认证、生态资源权益指标交易、生态资产管理等产业形态[14]。用新型生产函数来表示,生态产品第四产业就是以生态资源为核心生产要素、并对最终产出具有重要贡献的新产业形态。
绿色新质生产力对于生态产品第四产业具有重要的驱动作用。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强调人力资本累积,科技创新主导人力资本、人造资本与生态资源等生产要素的配置优化有利于生态资源价值的高效转化。现代生态科技应用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决定了基于生态资源开发生态产品的范围和程度,并大幅提升产品的生态溢价。例如,某药业有限公司利用先进的食药用菌精深加工技术基于灰树花开发了我国第一个抗肿瘤药品灰树花胶囊,相比灰树花初级产品溢价达60倍。另一方面,绿色新质生产力与生态产品第四产业具有一致的生产力观,将自然生态系统纳入生产力系统,使得生态资源作为生产要素的内涵得到拓展,以往难以得到市场认可的生态资源价值在生态产品第四产业中得到重视,这有利于生态产品第四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生态资源得到高效维护、生态资本得到保值增值。例如,基于区块链等先进溯源技术的投入可有效解决产品交易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大幅提升生态产品产出价值。
4 小结新质生产力作为更为先进的生产力质态,其先进性往往体现在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动资料改进、劳动对象拓展、科学技术进步和管理效能提升等方面。从经济学视角看,新质生产力是人造资本、人力资本以及生态资源等不同生产要素的配置优化,核心内涵在于人力资本累积和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产出的贡献。“新质生产力就是绿色生产力”,一方面要求新质生产力应当是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即“绿色”是新质生产力的必要条件,新质生产力和绿色生产力都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产力观为根基;另一方面要求新质生产力应当促进绿色发展,作为新质生产力核心要素的人力资本累积应当发挥对其他生产要素的强替代作用,减轻经济增长对物质资本等要素的依赖。
新质生产力对绿色发展的驱动作用包括经济绿色化和绿色经济化两条路径。在经济绿色化方面,新质生产力通过人力资本累积、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可以减轻对包括生态资源在内的其他生产要素的依赖,降低生产过程的资源环境负荷;在绿色经济化方面,新质生产力系统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将生态资源作为生产要素纳入经济系统,促进生态资源与人造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有机融合,使得在社会经济系统中未能得到认可的生态资源的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价值。符合绿色发展理念的绿色新质生产力,在优化提升传统动能的同时培育形成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驱动了绿色产业、生态产业等生态文明时代新产业形态的蓬勃发展,也使得绿色产业、生态产业成为助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源。
[1] |
洪银兴. 发展新质生产力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2): 7-9. |
[2] |
洪银兴. 新质生产力及其培育和发展[J]. 经济学动态, 2024(1): 3-11. |
[3] |
李政, 崔慧永.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视域的新质生产力: 内涵、形成条件与有效路径[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30(1): 129-144. |
[4] |
韩喜平, 马丽娟. 新质生产力的政治经济学逻辑[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2): 20-29. |
[5] |
胡莹, 方太坤. 再论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与形成路径——以马克思生产力理论为视角[J].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24, 38(2): 39-51. |
[6] |
姜奇平. 新质生产力: 核心要素与逻辑结构[J]. 探索与争鸣, 2024(1): 132-141. |
[7] |
石敏俊. 中国经济绿色发展[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1.
|
[8] |
黄群慧, 盛方富. 新质生产力系统: 要素特质、结构承载与功能取向[J]. 改革, 2024(2): 15-24. |
[9] |
石敏俊, 陈岭楠, 王金南. 生态产品第四产业的概念辨析与核算框架[J].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38(7): 1784-1796. |
[10] |
石敏俊, 张炳, 邵帅, 等.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1.
|
[11] |
罗铭杰. 新质生产力的生态内涵论析[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22(2): 11-19. |
[12] |
石敏俊.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内涵和经济学机制[N]. 光明日报, 2020-08-25.
|
[13] |
贾若祥, 窦红涛. 新质生产力: 内涵特征、重大意义及发展重点[J].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24(2): 31-42. |
[14] |
王金南, 等. 生态产品第四产业: 理论与实践[M]. 北京: 中国环境出版集团, 2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