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召集人
陈明
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党委书记、主任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社会治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主要从事环境社会风险防范与化解、水资源管理、水环境治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指导开展环境社会风险与防范化解制度设计、形势分析及政策文件起草等工作,在优化完善环境社会风险防控制度体系等领域取得积极成果。在节水型社会建设制度和技术体系研究、成套关键技术研发应用、典型区域社会建设实践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承担“中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理论、技术与实践”重大课题,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合著《中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理论技术体系及其实践应用》等书籍。
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着力防范化解环境社会风险是保障美丽中国建设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前提之一。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强调要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再次强调,今后五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要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积极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准确研判新时代环境社会风险形势特点,及时有效做好防范化解,破解各种环境社会矛盾问题,对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保障美丽中国目标实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社会力量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意愿和组织能力不断提升,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形成。可以看到,近年来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数量明显减少、规模和烈度明显减弱。但也要注意到,当前环境社会风险形势背景在不断发生变化,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一是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突发环境事件多发频发的态势仍未根本改变,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依然是突出短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面临巨大的压力与挑战。二是进入新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公众对良好生态环境这一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求更高,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显著提升,对生态环境影响更加敏感,环境问题、环境利益的矛盾冲突更容易被触发。三是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成为常态,国际性环境问题容易引发国内连锁反应,面临更多风险因素的挑战。这些形势的变化,一方面表明环境问题将长期存在,而且演化为社会问题的风险将持续存在;另一方面也凸显出有效防范化解环境社会风险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总体来看,当前环境社会风险防范与化解还面临着若干难点和挑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环境社会风险基础研究薄弱。对环境社会风险问题的引发逻辑与演化规律,环境问题与社会主体相互关系等基础性、机理性持续研究比较少,呈现“热点式”“跟风式”研究。二是环境社会风险法治保障不足。有效组织、调动、引导社会力量依法解决环境矛盾,加强环境纠纷协调处置、环境服务和救济等方面的法治手段还不充足,不能满足治理能力和体系现代化的需求。三是环境社会风险防范化解能力和水平不高。部分政府和管理部门治理理念不完全适应新形势、新挑战、新问题需要,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程度不高,跨部门、跨领域的协同治理机制不健全,不足以支撑有效、精准应对各种环境社会风险挑战。
因此,面临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未来环境社会风险仍然要在基础研究、法治保障、能力建设等方面不断努力提升,强化理念创新、举措创新,推动多元治理、协同治理和系统治理,不断完善环境社会风险防范化解体系。基于此,笔者会同《中国环境管理》期刊编辑部策划组织了环境社会风险防范与化解研究专题,邀请相关单位和专家学者分别从地方管理实践、风险情境、环境法、空间风险分析、政府信息公开等多个视角,以点带面探讨新时期环境社会风险防范化解新形势、演化规律与特点、应对策略与方法。李琳等以南方某省为代表,以地方政府视角开展区域尺度的形势特点分析和系统应对经验的研究[1];王玉龙等从设施、政府、媒体、公众方面考察城市“邻避”风险的情境特征及变化趋势,探讨“邻避”风险的治理应对之道[2];张庆川从环境法的视角梳理我国环境社会风险的演变历程及特征,立足风险预防原则,提出可能的法律因应[3];杨静等运用泰森多边形空间分析方法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开展了县级地区生活垃圾焚烧设施环境社会风险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4];赵连阁等基于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数据从政府信息公开角度对“邻避”设施接受意愿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建议[5]。
[1] |
李琳, 刘海东, 韩志军, 等. 我国新时代城镇化进程中环境"邻避"问题形势特征及应对对策——以南方某省为例[J]. 中国环境管理, 2023, 15(6): 7-12. |
[2] |
王玉龙, 王佃利. 城市"邻避"风险的情境演变与治理应对[J]. 中国环境管理, 2023, 15(6): 13-18. |
[3] |
张庆川. 新时期我国环境社会风险的演变、特征与法律因应[J]. 中国环境管理, 2023, 15(6): 19-24. |
[4] |
杨静, 刘会东, 刘海东, 等. 我国县级地区生活垃圾焚烧设施环境社会风险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基于31省份设施负荷率与网络舆情的分析[J]. 中国环境管理, 2023, 15(6): 25-31. |
[5] |
赵连阁, 刘能毓, 张志坚. 政府信息公开对"邻避"设施接受意愿的影响——基于CSS数据的实证研究[J]. 中国环境管理, 2023, 15(6): 32-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