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国环境管理  2022, Vol. 14 Issue (6): 8-16  
0

引用本文 

陆军, 秦昌波, 肖旸, 熊善高, 万军. 新时代美丽中国的建设思路与战略任务研究[J]. 中国环境管理, 2022, 14(6): 8-16.
LU Jun, QIN Changbo, XIAO Yang, XIONG Shangao, WAN Jun. Study on the Ideas and Main Tasks of Building a Beautiful China in the New Era[J].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22, 14(6): 8-16.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美丽中国’生态建设的评估方法”(2019YFC0507803)

作者简介

陆军(1964-), 男, 研究员,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主要从事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E-mail: lujun@caep.org.cn.

责任作者

秦昌波(1981-), 男, 研究员,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战略规划研究所所长、美丽中国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主要从事美丽中国、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政策研究, E-mail: qincb@caep.org.cn.
新时代美丽中国的建设思路与战略任务研究
陆军 1, 秦昌波 1,2, 肖旸 1,2, 熊善高 1,2, 万军 1,2     
1.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 北京 100043;
2.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美丽中国研究中心, 北京 100043
摘要: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美丽中国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重要表征。面对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整体部署还需进一步明确的现实需求,本文在总结美丽中国建设进展成效的基础上,分析识别推进美丽中国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提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总体思路和目标路径,围绕绿色低碳发展、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美丽中国建设重点领域,提出推进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进国家重大战略绿色发展、推动环境污染防治、打造美丽宜居城乡、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构建生态环境风险防控体系、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等8个方面美丽中国建设重点任务。
关键词: 美丽中国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环境保护    绿色发展    碳达峰碳中和    
Study on the Ideas and Main Tasks of Building a Beautiful China in the New Era
LU Jun1 , QIN Changbo1,2 , XIAO Yang1,2 , XIONG Shangao1,2 , WAN Jun1,2     
1. Chinese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Ministry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Beijing 100043, China;
2. The Center for Beautiful China, Chinese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Ministry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Beijing 100043, China
Abstract: The 20th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National Congress proposed to achieve the modernization of harmony between humanity and nature. A Beautiful China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goals of building a great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and is the basic connotation and essential attribute of Chinese style modernization. In the face of the practical needs of a further clarified guideline and pathway of building a Beautiful China in the new era,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summary of the progress in building a Beautiful China, identifies the main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faced in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Beautiful China, puts forward the general idea and pathway of building a Beautiful China. Focusing on green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ontrol, ecological protection, coping with climate change, modernization of the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capacity, and other key areas in building a Beautiful China, eight main tasks for building a Beautiful China are put forward, including accelerating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mode, promoting green development of major national strategies, promoting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prevention, building green and livable urban and rural environment, enhancing the diversity, stability and sustainability of the ecosystem, promoting peak carbon and carbon neutrality, improving eco-environmental risk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ystem, and jointly building a clean and Beautiful world.
Keywords: A Beautiful China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green development    carbon peak and carbon neutrality    
引言

建设美丽中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形势,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美丽中国首次作为执政理念和执政目标被提出[1, 2]。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明确从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等四个方面建设美丽中国,确立了美丽中国建设的内涵。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确定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之一,提出到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3],丰富完善了美丽中国建设的内涵[4]。2021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5]。经过这十年生态文明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全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在实现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的同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绿色发展奇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添了绿色底色和质量成色[6]

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而美丽中国建设就是要把自然与文明结合起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的文明境界[7]。因此,美丽中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实现的重要标志。面对新形势下美丽中国建设的新任务新要求,从当前美丽中国建设战略设计的整个体系架构来看,亟须强化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整体部署,进一步明确2035年美丽中国建设的主要目标、基本路径、重点任务,将美丽中国建设“时间表”转化为指导中长期行动的“路线图”和“施工图”。鉴于此,本文在系统分析美丽中国建设成效的基础上,识别了美丽中国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而提出了美丽中国建设的总体思路、主要任务举措,旨在为美丽中国建设相关决策管理提供参考。

1 美丽中国建设进展成效 1.1 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推进

在低碳发展方面,我国将应对气候变化摆在国家治理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提高碳排放强度削减幅度,强化自主贡献目标,以最大努力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力度[8]。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顶层设计及机制体制日渐完善[9, 10]。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上线交易,第一个履约周期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年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约45亿t二氧化碳[11],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同比降低约3.8%,比2015年下降18.8%,成为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基本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图 1)。

图 1 全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变化情况(2015—2021年)

在能源结构优化方面,我国实施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能耗强度显著下降。2014年以来,全国单位GDP能耗累计降低20%,以年均约2.9% 的能源消费增长支撑了6.2% 的国民经济增长。2021年,我国煤炭消费比重降低到56% 左右,比2012年下降12.5个百分点,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提升到25.5%,全国超低排放煤电机组超过10亿kW。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达到73.6%,替代散煤1.5亿t以上,光伏、风能装机容量、发电量均居世界首位[12]

在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方面,我国高技术制造、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壮大。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前达到《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提出的2030年目标水平。全国开展了一系列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公众绿色生活意识增强。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连续7年位居世界首位,成为世界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第一大国[13]。截至2022年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建绿色建筑占当年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超过90%[14];大中城市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持续提升,城市新能源公交车辆占比超过66%。

1.2 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显著

在空气质量方面[15],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例为87.5%,比2015年提高10.8个百分点(图 2),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比例为1.4%,减少53.6%,细颗粒物(PM2.5) 平均浓度为30μg/m3,与2015年相比下降40.0%。连续两年实现PM2.5和臭氧(O3) 浓度双下降,空气质量达标城市达218个,与2015年相比增加145个。重点区域PM2.5浓度改善明显,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PM2.5平均浓度分别较2015年相比改善了44.2%、41.5%、38.3%。

图 2 全国及重点区域优良天数比例变化情况(2015—2021年)

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方面,2021年,全国达到或好于Ⅲ类水质监测断面比例达到84.9%,比2015年提高18.9个百分点;劣Ⅴ类水体比例为1.2%,比2015年改善7.6个百分点(图 3)。其中,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等七大流域及西北诸河、西南诸河和浙闽片河流达到或好于Ⅲ类水质监测断面比例87.0%,劣Ⅴ类水质监测断面比例为0.9%;开展监测的重要湖泊(水库)达到或好于Ⅲ类水质监测断面比例为72.9%,劣Ⅴ类水质监测断面比例为5.2%,总体上保持稳中向好。

图 3 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变化情况(2015—2021年)

在近岸海域水质方面,2021年,全国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为81.3%,比2015年上升6.9个百分点;劣四类为9.6%,比2015年下降3.5个百分点。碧海蓝天、洁净沙滩建设成效显著。

在土壤环境风险管控方面,全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超过90%,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农用地土壤环境状况总体稳定。截至2019年底,全国耕地平均等级为4.76;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271.08万km2,与2018年相比,减少了2.61万km2

在环境安全形势方面,2021年共发生各类突发环境事件199起,同比下降4.3%,所有事件均得到妥善处置。《尾矿库环境监管分类分级技术规程(试行)》 《关于开展小微企业危险废物收集试点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控的意见》《尾矿污染环境防治管理办法》《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等文件颁布,我国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日益完善。

1.3 生态系统得到持续修复

在生态保护修复方面,近十年我国累计完成造林9.6亿亩,占全球人工造林的1/4。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提高2.68个百分点,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连续30多年保持双增长,成为近20年来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16]。初步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建成首批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全国陆域土地面积的18%。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提前实现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爱知目标”要求,90% 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1% 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17]

在生态保护修复监管方面,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指导全国中长期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水平建设提升。生态环境部等七部门持续联合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工作,加大对自然公园的监管力度,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1.4 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不断健全

在生态文明领域法律和制度体系方面,大气、水、土壤、噪声、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核安全等领域30多部法律完成制修订,全要素的生态环境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形成生态文明“四梁八柱”性质的制度体系[18]。完成对31个省(区、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两轮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并对6家中央企业和2个国务院有关部门开展督察[19]。加强党的领导,明确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负总责,各地区各部门切实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省(区、市)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等改革举措加快推进,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机构队伍建设和技术能力持续加强。

在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方面,全社会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认识发生深刻变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全民节约意识、生态环保意识、绿色发展意识显著提升。环境信息公开渠道多元化、覆盖全面化,大气环境、水环境质量信息全面公开,环保基础设施向公众开放。环保公益诉讼和社会监督机制渐趋完善。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美丽中国共建共享共治局面初步形成。

在全球环境治理方面,坚定践行多边主义,努力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20]。推动《巴黎协定》达成、签署、生效和实施,达成《中美应对气候危机联合声明》《中美关于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的格拉斯哥联合宣言》,引领全球气候变化谈判进程。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第一阶段会议,发布《昆明宣言》,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注入强大政治推动力[21]。推动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环境治理水平,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22]

2 美丽中国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十年来,美丽中国建设迈出了重大步伐,但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仍然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时期。保护与发展长期矛盾和短期问题交织,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缓解,绿色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水平对标美丽中国建设目标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推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面临多方面问题与挑战。

2.1 绿色低碳发展水平与国际先进差距尚存

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历史阶段,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生态环境新增压力仍在高位,一些地方高耗能高排放项目还在盲目发展。我国距离实现碳达峰目标已不足10年,从碳达峰到实现碳中和目标也仅有30年,与发达国家相比,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任务艰巨。

我国绿色发展整体水平仍然不高,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绿色转型的内生动力不足。高耗能行业产品单位能耗普遍高于世界先进水平,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2021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0%,远高于美国的12.0%、德国的17.5%、日本的26.3%,以及世界平均的27.0%。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倍,德国的3.0倍、意大利的3.2倍、英国的3.4倍。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0~ 1.1 t/万元,距离中等发达国家现状水平(0.3~ 0.6 t/万元)尚有较大提升空间。单位GDP用水量分别是以色列、德国、瑞士的5.4倍、5.5倍、10.3倍,单位增加值用水量低于加拿大、法国和美国。经济绿色低碳转型与技术创新提升空间巨大,技术标准滞后,主要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对标发达国家现状,我国垃圾分类、绿色建筑、绿色出行等方面也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2.2 优质的生态环境供给对标发达国家和人民所需仍有差距

到2035年,我国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就要求我们要达到世界上中等发达的主要经济体或者发达国家历史同期的生态环境保护水平。当前发达国家空气质量已接近世界卫生组织准则值,而我国PM2.5浓度为发达国家3倍左右,为中等发达国家的2倍左右。O3污染水平相当于美国2000年左右的水平。长江、珠江等流域水质与莱茵河水质基本相当,但海河、辽河等流域还有一定的差距。历史遗留土壤污染问题解决难度大,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基础薄弱,滞后于发达国家15~ 20年。我国生态环境风险防控工作由于起步较晚,目前形成的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大量参考引用了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技术成果,在事故数据库构建、剂量—效应研究等方面与国外发达国家还存在差距。

森林覆盖率虽呈逐步提高态势,但仍远低于全球30.7% 的平均水平。全国人均森林面积和湿地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5,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7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远低于联合国提出的60m2的最佳人居环境标准。受生态系统敏感脆弱性较高、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以及长期大规模、高强度开发活动影响,部分区域生态系统受损退化问题依然突出,生态系统稳定性差、质量偏低,生态空间遭受挤占时有发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压力加大,生态保护修复面临较为严峻的形势。此外,生态资源尚未能有效地转化为优质的生态产品和公共服务,生态服务价值未能充分显化和量化。

2.3 生态环境根本好转面临更深层次的治理需求

生态环境面临多领域、多类型、多层面的问题累积叠加,传统煤烟型污染与O3、PM2.5、VOCs等新老环境问题并存,生产与生活、城市与农村、工业与交通环境污染交织,未来需要解决的环境问题数量大、分布散、隐藏更深且更不易发现[23]。在生态方面,生态空间遭受持续挤压,部分地区生态质量和服务功能持续退化,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噪声、海洋污染问题逐渐成为治理重点。

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污染治理仍偏重物理、化学治理技术与工程措施,系统性解决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问题的思维仍显不足。在大气环境污染治理方面,对生态廊道建设、城市绿色空间优化的增容效应和措施考虑不足。水环境污染治理方面,水生态恢复治理技术仍处于探索阶段,对水生生物完整性考虑仍显不足,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治理体系仍不完善。土壤环境污染治理方面,对土壤微生物圈的反馈机制、生态阈值研究不足,生物修复技术运用不够。

此外,我国地域辽阔,地区间经济基础、地缘特征、资源禀赋差异巨大,各地在生态环境治理、节能减排贡献、绿色产业扶持政策等方面均有不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东中西、南北等区域梯度差异更加鲜明。东部沿海地区在高质量发展中抢占先机,生态环境质量相对领先,而部分中西部地区和北方地区结构调整缓慢,传统产业存在路径依赖,经济发展的环境压力仍然较高。产业区域性转移特征突出,污染企业向中西部地区、城乡接合部、农村地区转移趋势明显,加剧了这些地区的环境压力。全面统筹解决区域城乡生态环境问题难度较大。

2.4 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当前的环境治理体系中仍以行政控制手段为主,但我国区域资源禀赋差异较大,在环境治理全流程管控过程中,现代化水平不足,仍缺乏针对性的环境治理差异化管理模式。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尚未完全形成[24]。现代化的多元环境治理体系构建不完善,环境治理多元化市场培育不健全,生态产品转化机制还亟须加强,绿色金融手段与方式有待拓展。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不强,亟须抓紧部署低碳前沿技术研究,推进废弃物资源化技术体系、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发挥绿色科技在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升级中的引领作用。

同时,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主体内生动力未得到有效激发,绿色发展与环境治理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生态环境市场机制不完善等。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改革顶层设计基本完成,但距离各地区、各部门建立完善的机构、强有力的人才队伍,形成有效配套机制与能力,落实各项改革要求,实施有效管理,仍需长期努力。对标新时期生态环境治理需求,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和环境基础设施领域存在突出短板,地方在整合组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队伍等工作中还有较大差距。

3 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总体思路 3.1 总体思路

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以促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本质要求,以2035年生态环境保护水平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当前平均水平为对标参照,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现代环境高效能治理。从绿色低碳发展、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重点领域,力争经过三个五年的不懈奋斗,基本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让绿色成为美丽中国最鲜明、最厚重、最牢靠的底色[25],使蓝天白云、清水绿岸、碧海净土、田园风光成为常态,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3.2 主要目标

根据党的二十大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到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到21世纪中叶,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全面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其中,2035年的主要目标是:基本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推动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大气、水、土壤等环境状况明显改观,城市和乡村品质全面提升,人居环境更加美好;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基本建立,森林、河湖、湿地、草原、海洋等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明显改善;实现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基本建立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发挥更加重要作用;全面建立生态文明体系,基本实现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26]

3.3 基本路径

到2025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27]。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加快推进PM2.5与O3污染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推进大江大河及重要湖泊生态保护恢复,水环境稳定向好,水生态建设加强,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土壤污染防治管理制度逐步健全,“无废城市”建设扎实推进,核与辐射安全水平保持世界先进水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有效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稳定提升,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加快形成。

到2030年,生态环境全面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实现新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全国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全国PM2.5与O3浓度持续下降,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目标基本达标,水生态功能初步恢复,基本消除城镇黑臭水体,海洋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三分之二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无废城市”建设,核与辐射安全水平处于世界先进水平;重要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不断健全。

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广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达到25μg/m3左右[28],美丽河湖和美丽海湾处处可见,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无废城市”建设,核与辐射安全水平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明显改善,重要生态系统指示性物种野外种群数量明显增加;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碳排放总量和强度持续下降;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基本实现。

4 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重点任务建议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于此,提出了新时代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八个方面重点任务。

4.1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协同推进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是我国由经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由之路,也是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方法路径。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需要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优化和倒逼作用,制定出台有利于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调整优化的政策。大力支持低耗能、低污染的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清洁化、可持续化改造。在推动绿色低碳流通方面,重点是推进铁水、公铁、公水等多式联运,加快铁路专用线建设。打造建立低成本、高效率、少损耗、多保护的绿色物流。在推动绿色低碳生活方面,采用多渠道、多元化、多媒介的宣传方式,普及节能环保的消费理念,优先提高衣、食、住、行、用、游等重点领域绿色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在资源能源集约节约利用方面,重点是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对资源能源实施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构建多层次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体系。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

4.2 推进实施国家重大战略绿色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海南自由贸易港等国家重大战略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主战场,需要充分发挥国家重大战略绿色发展在美丽中国建设过程中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首先,牢固树立国家重大战略绿色发展“一盘棋”思想,着力构建多主体、多领域、多层次工作推进联动机制,形成发展规划、携手谋划、行动计划有机衔接良好格局,努力实现生态文明共建共治共保共享共赢。其次,需要创新区域绿色发展机制,京津冀地区重点是深化生态环境协同立法、建立清洁能源统筹调配机制,长江经济带要实施全流域按单元精细化分区管控,粤港澳大湾区主要是推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长三角区域高水平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黄河流域关键在于严格实施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海南省要积极创新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此外,积极推动碳达峰、大气环境治理、流域海域治理、土壤农村环境治理、生态环境风险防控、区域性创新平台、监测监管能力建设等方面重大任务重大工程落实,形成差异化推进格局。

4.3 深入推动环境污染防治

生态环境根本好转,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显著特征和目标任务。当前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还是中低水平上的提升,与美丽中国建设目标要求及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需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这就需要在巩固污染治理成效基础上,更加注重生态环境治理的提质增效,科学把握生态环境治理时序、节奏和步骤,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29]。在空气质量改善方面,重点是聚焦秋冬季PM2.5污染治理、VOCs和氮氧化物减排、路、油、车系统治理,以PM2.5与O3污染协同控制为主线,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在水环境质量改善方面,需要统筹好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陆域和海域,污染减排和生态扩容两手发力[30],加强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生态保护治理,推动水环境治理向水生态保护转变,全面推进美丽河湖建设。在近岸海域水质改善方面,需要坚持河海联动、系统治理,加强海洋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修复,强化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海湾、河口、岸滩等区域塑料垃圾清理行动,防范和降低海洋生态环境风险,全面推进美丽海湾建设。在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方面,通过实施一批针对性源头预防、风险管控、治理修复优先行动,确保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有效管控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和地下水污染风险。

4.4 统筹加强城乡环境治理

城市和乡村是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31],要推进城乡建设一体化发展,促进区域和城市群绿色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城市,打造绿色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首先是做好城乡绿色发展和环境治理、城乡生态环境相关规划和政策制定的统筹,充分发挥城市群、都市圈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引领作用[32],让城市绿色转型和乡村振兴相互促进。其次是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建设形成城乡绿色低碳基础设施和环境基础设施一体化网络,强化超大城市、特大城市环境治理风险防控,探索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再次是加强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等噪声监测和监管,制定重点领域和重点区位的专项整治方案。加强规划引导和监督管理,强化光污染防治和城市环境振动控制。要将城市更新作为绿色城镇化建设重大契机,鼓励开展兼顾生态环境保护、公共健康、生活品质、人力资本等多重效用的最佳实践。将适应气候变化要求、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等纳入绿色城镇化建设重要内容,建设绿色低碳城市、环境安全城市、韧性城市。最后是引导乡村因地制宜推动生态资源、生态优势转换为经济资源、产业优势,以生态产品新供给重塑城乡功能和城乡分工。推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乡村环境整治与发展特色农村经济相结合、实现以绿色生态农业为导向的多元化农村产业经济发展。

4.5 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

生态系统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生态基础。现阶段生态系统整体质量和稳定性状况不容乐观等问题制约着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要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全面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在提升自然生态服务功能方面,继续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实施好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有效恢复自然生态承载能力,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聚焦水土脆弱、缺林少绿、生态退化等突出问题,在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黄河重点生态区、长江重点生态区、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海岸带等区域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防治外来物种侵害,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创新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机制,推进酿造、燃料、药品等方面替代资源研发和成果转化,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改善民生有机结合,持续加大重点区域、流域和海域生态保护监管力度,开展生态系统保护成效监测评估。

4.6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是牵引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驱动[33]。要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首先是构建好短、中、长期协调一致的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和规划,明确2030年、2035年、2050年和2060年碳减排总量与绿色转型发展目标,为渐进强化碳排放控制目标、行动和政策提供稳定连贯的制度保障与行动指引。其次是积极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节能降碳增效,于工业领域、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循环经济、科技创新、碳汇能力巩固提升、绿色低碳全面行动、各地区梯次有序碳达峰等各项行动,在这过程中,需要处理好降碳和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和群众正常生活的关系,尤其是要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确保能源安全。再次要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全面提高环境治理综合效能,实现环境效益、气候效益、经济效益多赢[34]。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此外,积极适应气候变化,明确适应重点领域,布局适应重大工程建设。做好全领域气候风险近中远期评估。构建分区域、分领域、分行业的适应技术体系,提供解决适应问题的最佳实践。

4.7 构建生态环境风险防控体系

强化生态环境风险防控、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是关系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面对生态环境事件多发频发的高风险态势,要以健康风险防控和生态安全保障为核心,以风险防控体系和防控能力为驱动,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实现全领域全过程生态环境风险防控。在顶层设计方面,将生态环境风险管控纳入美丽中国建设的方案,明确三个五年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在固体废物系统治理方面,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分三个五年实现全国地级及以上“无废城市”建设全覆盖。在“一废一库一品一重”等高风险领域,大力加强对危险废物、尾矿库、危险化学品、重金属环境监管,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加强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不断强化环境风险防控。在新污染物治理方面,推进实施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聚焦重点物质,识别重点地区、行业、管控环节、环境介质,分阶段实施精准管控示范。此外,还需要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与健康调查、监测和风险评估体系,将生态环境与健康理念融入生态环境管理全过程,稳步开展水、土壤、化学品等生态环境与健康风险管理。

4.8 推动全球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

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对全球的可持续发展进程具有重大的示范带动意义。要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共建繁荣、清洁、美丽的世界。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海洋环境治理、核安全等国际合作,履行好消耗臭氧层物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汞、危险废物等领域国际环境公约。另一方面,要聚焦国际社会关注的问题,积极参与国际规则、标准、法律的动议和制定。持续推动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建立更为紧密的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加强多双边和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交流与合作,持续推动共建绿色丝绸之路。此外,主动走向世界,分享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经验,推动世界经济绿色复苏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并进,为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参考文献
[1]
王晓广.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美丽中国建设[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2): 19-25.
[2]
秦书生, 胡楠. 习近平美丽中国建设思想及其重要意义[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8(6): 633-638.
[3]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EB/OL]. (2020-11-03). http://www.gov.cn/zhengce/2020-11/03/content_556991.htm.
[4]
中共生态环境部党组.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努力开创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新局面[EB/OL]. (2020-08-16). 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2-08/16/c_1128913683.htm.
[5]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 人民日报, 2021-11-17(01).
[6]
我国取得举世瞩目的绿色发展奇迹[EB/OL]. (2022-03-04). http://www.qstheory.cn/laigao/ycjx/2022-03/04/c_1128438973.htm.
[7]
王倩, 储成君. 全面绿色转型,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N]. 光明日报, 2020-11-07(05).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EB/OL]. (2021-10-27). http://www.gov.cn/xinwen/2021-10/27/content_5646697.htm.
[9]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EB/OL]. (2021-10-24). https://www.mee.gov.cn/zcwj/zyygwj/202110/t20211024_957580.shtml.
[10]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EB/OL]. (2021-10-26).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1-10/26/content_5644984.htm.
[11]
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顺利结束[EB/OL]. (2022-01-04). http://www.gov.cn/xinwen/2022-01/04/content_5666276.htm.
[12]
国新办举行"加快建设能源强国全力保障能源安全"新闻发布会[EB/OL]. (2022-07-27). http://www.nea.gov.cn/2022-07/27/c_1310646889.htm.
[13]
连续7年销量全球第一!我国新能源汽车"马力十足"[EB/OL]. (2022-01-12). http://www.gov.cn/xinwen/2022-01/12/content_5667834.htm.
[14]
截至2022年上半年, 中国新建绿色建筑占比已超90%[EB/OL]. (2022-07-26). http://www.gov.cn/xinwen/2022-07/26/content_5702817.htm.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2021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EB/OL]. (2022-05-27). https://www.mee.gov.cn/hjzl/sthjzk/zghjzkgb/202205/P020220608338202870777.pdf.
[16]
生态环境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 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N]. 人民日报, 2022-07-22(11).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EB/OL]. (2021-10-08). http://www.gov.cn/zhengce/2021-10/08/content_5641289.htm.
[18]
陆军, 储成君, 杨书豪, 等.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发展的历史溯源、发展脉络与世界意义[J]. 中国环境管理, 2021, 13(5): 7-11.
[19]
国新办举行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进展成效发布会[EB/OL]. (2022-07-06). http://www.scio.gov.cn/xwfbh/xwbfbh/wqfbh/47673/48459/wz48461/Document/1726580/1726580.htm.
[20]
习近平. 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22.
[21]
黄润秋.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中国方案[J]. 中国生态文明, 2022(3): 20-22.
[22]
孙金龙. 肩负起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使命[J]. 环境保护, 2022, 50(5): 8-11.
[23]
王金南. 加强新污染物治理统筹推动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管理[J]. 中国环境监察, 2022(4): 44-46.
[24]
李宁, 周圆翕. 美丽中国建设视域下提升公众生态价值观研究[J]. 公关世界, 2022(18): 6-7.
[25]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M]. 北京: 学习出版社, 2022.
[26]
王金南, 秦昌波, 苏洁琼, 等. 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指标体系设计与应用[J]. 环境保护, 2022, 50(8): 12-17.
[27]
万军, 王金南, 李新, 等. 2035年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及路径机制研究[J]. 中国环境管理, 2021, 13(5): 29-36.
[28]
雷宇, 严刚. 关于"十四五"大气环境管理重点的思考[J]. 中国环境管理, 2020, 12(4): 35-39.
[29]
孙金龙.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环境质量[J]. 旗帜, 2020(11): 9-11.
[30]
徐敏, 秦顺兴, 马乐宽, 等. 水生态环境保护回顾与展望: 从污染防治到三水统筹[J]. 中国环境管理, 2021, 13(5): 69-78.
[31]
牛月, 甄峰, 孔宇. 美丽城市建设规划编制思路与连云港实践[J]. 规划师, 2022, 38(4): 92-100.
[32]
王金南, 蒋洪强, 刘年磊, 等. 基于环境承载力的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J]. 中国工程科学, 2022, 24(1): 148-154.
[33]
柴麒敏. 美丽中国愿景下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实施路径研究[J]. 环境保护, 2022, 50(6): 21-25.
[34]
郑逸璇, 宋晓晖, 周佳, 等.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关键路径与政策研究[J]. 中国环境管理, 2021, 13(5): 4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