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国环境管理  2022, Vol. 14 Issue (5): 5-7  
0

引用本文 

常纪文. 开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征程[J]. 中国环境管理, 2022, 14(5): 5-7.

作者简介

常纪文(1971-), 男, 研究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 研究方向为环境政策、规划和法律, E-mail: changjiwenlaw@163.com.
开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征程
常纪文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过去十年取得的生态文明建设成就予以了全面总结,对未来的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和绿色发展转型任务作出了总体部署。在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以此为指导,开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征程。

1 过去十年,党中央领导全国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体制改革,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祖国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这些变化,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得益于人民群众的全面参与,得益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立了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体制和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实施了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等行动计划,推进了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开展了“绿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专项行动,初步建立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系统加强了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建设,有效提高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监督的绩效。过去十年,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为推动绿色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产业布局更加科学,为推动绿色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经济和技术支撑;形成了庞大的环保产业集群和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为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奠定了市场基础和发展空间。在如期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基础上,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组织全党全国各方面力量投身到新阶段美丽中国建设的伟大事业中,为我国开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征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党领导全面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路径和方法

梳理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报告,可以发现一条清晰的层层递进的生态文明建设事业发展脉络。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描绘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经过几年的努力,生态文明体制建设和改革取得初步成绩。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明确到二〇三五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二〇五〇年,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基于前十年取得的生态文明建设成绩,党中央针对新形势新任务,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切合实际地提出了综合集成和统筹协调的发展新路径与新举措。当前,我国进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深化期和生态环境保护多重目标协同实施期,尤其需要用发展、统筹、协同的方法解决新阶段的生态环境问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纵观过去十年取得的成绩,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阐述,党领导全面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以下两点尤为关键:

一是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生态文明新时代,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必须在“五位一体”的格局下统筹进行。人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为了可持续地开发和利用自然,是为了人类经济和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有助于认识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有助于认识生态环境质量和人类保护行为的互动作用,有助于认识生态环境损害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制约作用,概括来说,有助于全面认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为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针,明确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全党和全国的指导地位,部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包括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个方面的内涵,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整个中国社会的共识和行动,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和中国式现代化中可以处理好生产、生活和生态三方面的关系,实现中国的全面绿色转型和持续发展,不断提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质量与水平。

二是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中稳中求进地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角度看,这个发展应当是绿色、循环和低碳的发展。在过去十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绿色发展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今后较长时间,我国还将处于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期。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必须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进度。只有不断推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才能够有效治理环境污染,持续开展生态系统保护,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转型既要紧盯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期目标,也要制定各项工作的阶段性目标。在阶段性目标的实现过程中,过去十年的实践表明,各项措施和手段的采取必须实事求是、统筹谋划、协同增效;在措施的推进中必须稳中求进,统筹考虑经济增长、社会就业、能源安全等方面的因素,不搞“一刀切”和“齐步走”。在把握长期目标的进程中,结合实际情况适时灵活调整有关工作的节奏。在水环境治理成效、大气环境质量的提升和碳达峰目标的实现方面,尤其要注意。

3 开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征程的挑战与建议

我国目前仍然处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期和攻坚期,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绿色发展转型,我们既迎来历史机遇,也面临巨大挑战。我国人口规模大、发展任务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现状离2030年碳达峰行动目标和2035年美丽中国基本建成的宏伟目标有较大的差距,目前还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一是污染防治攻坚战进入新阶段,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如PM2.5每一微克的降低,可能会比以前更艰难,所需的科技创新、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不比以前轻松。加上近期国际形势变化日趋复杂,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资金保障难度可能有所加大,环境保护产业良性发展可能面临新的瓶颈。二是我国在2020年底前如期打好了污染防治攻坚战,但是目前既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还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协同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在措施和方法上需要改革,在技术上需要协同创新,难度可能会更大,代价可能会更高。三是我国区域和各行业发展不均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一致,各地各行业开展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转型的基础和能力不一,加上环境保护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仍不高,全国梯级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目标的难度较大。四是虽然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取得重大进步,但是要打破条块分割,促进体制、制度、机制的协同实施和集成创新,难度较大。五是在过去十年的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中,以环保督察为代表的行政管理和监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市场机制和社会参与作用的发挥仍有待提高,国家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仍需进一步努力。

要推动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2030年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2035年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我们必须保持战略定力,以钉钉子精神把各项工作部署落细落实。一是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规律,协同推进各方面目标的实现。生态保护有自己的规律,环境污染治理有自己的规律,碳达峰也有自己的规律。在新时期,应当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规律中统筹把握这三个方面的规律,使这三方面的规律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及其阶段性规律保持匹配。在2030年前,我国总体仍然处于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期,降碳、减污、扩绿三个方面的工作总体会呈现正相关性。这就需要我们积极谋划,统筹协调好生态保护、环境污染治理和节能减碳工作,结合工作需要协同开展体制、制度、机制的集成创新和耦合发展,确保各方面工作相互支持且协同增效。二是把新型能源体系的构建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重点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同时,大力推进风能、太阳能基地及相关配套工程的建设,大力发展新能源装备和汽车制造产业,通过低碳经济的创新性和突破性发展,促进我国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全面绿色转型,撬动形成我国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新格局。三是结合美丽中国建设、碳达峰目标,构建我国经济和社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实现我国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工作的一体化谋划、一体化推进、一体化考核。四是大力发展绿色、循环、低碳市场,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促进生产要素在国内和国际的科学优化和有效配置。这不仅有助于我国生态环保科技的不断创新和生态环保产业的不断优化,也有助于发挥我国绿色、循环、低碳经济和科技装备的国际比较优势,提升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建议有计划地推进国家和地方一些自然资源、生态环保、节能低碳的规划、评估、科技研发机构走向市场,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市场的公开和公平竞争,激发生态环境保护市场的总体活力。五是在全国探索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如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康养、生态旅游、生物医药等。下一步要总结归纳各地探索出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经验,结合新形势新任务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真正让生态产品发挥切实的经济发展保障和促进作用,让绿水青山的底色更亮,金山银山的成色更足,让老百姓的生活更加富裕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