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中国处于全面推动绿色消费的最好时间——窗口期,也具备了较好的社会基础和实践支撑。中国消费正在从温饱向小康全面转型升级,也是新的社会消费习惯与模式的形成期,只要抓住机遇,及时引导,就可以促进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消费模式。而且人民群众的环境意识、参与意识和环境维权意识明显在提升,对享有良好生活质量的要求和期待日益增长,形成了推动绿色消费的社会基础。同时,近年来,我国在绿色消费领域也有了一些积极的实践探索和基础,如环境标志认证、节能环保产品认证、绿色供应链、共享单车等,为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提供了实践支撑。中国也具备了推动绿色消费的强烈政治意愿。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7年5月就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问题进行了专门的论述。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也是经济绿色转型和总体改善环境质量的攻坚期,从消费与生产、消费与环保之间的辩证关系看,大力推动绿色消费对转变发展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且正当其时。
1 中国消费趋势及其资源环境影响中国改革开放40年以来,伴随经济与社会发展,城乡居民消费无论是从规模、结构还是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特征。而这些变化又进一步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带来深刻和长远的影响。
1.1 中国消费规模持续快速扩张,居民消费增长空间依然巨大近年来,中国消费一直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12年以来,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1万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38万亿元,年均增速为11%,高出同期名义GDP年均增速2.7个百分点。不过另一方面,居民消费增长的空间依然巨大。截至2017年,中国城乡居民消费占比达到40%,仍远低于发达国家70%的消费比重。2017年中国人均家庭最终消费支出仅为2700美元,仅是目前日本、新加坡、欧洲等近年平均水平(2万美元)的13%,中长期消费增长潜力巨大。本研究预计,2015—2020年消费年均增长7.2%左右,2020年城乡居民消费总额将达到41.7万亿元(当年价,下同)左右;2021—2035年,消费年均增长5.3%,到2035年底规模达到135万亿;2036—2050年,消费年均增长3.5%,2050年规模将接近340万亿元左右。
1.2 中国居民消费已从温饱向小康转型升级,消费方式也日益多元化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结果,中国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由2013年的31.2%下降至2018年的28.4%。本研究预计到2035年将继续下降到20%,达到联合国划分的20%~30%的富足标准。随着人口结构变化以及城镇化水平提高,在就业、收入、社保等有利消费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居民消费形态将进一步由物质型向服务型、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人均交通通讯、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服务消费支出比重提高。
同时,随着科技进步以及生活方式变化,居民消费方式也将日益多样化。特别是在互联网技术支撑下,消费方式由传统线下零售向互联网线上+传统线下零售融合转变。2018年全国网上零售额达到9万亿元,同比增长23.9%,明显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的增速,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引领世界潮流。
1.3 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率快速提升,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从2011年开始,消费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2017年最终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3.6%,比2012年提高3.5个百分点;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8%,比2012年提高3.9个百分点。同时,代表消费发展水平的第三产业快速增长,从2013年开始,其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超过第二产业;2015年之后,该比重超过50%。2018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6.2%,比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高出43.8个百分点。经济增长实现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预计到2050年,消费将达到GDP的70%左右,人均消费水平达到4万美元,与届时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基本持平。
1.4 中国消费领域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持续加大由于规模、结构以及消费方式等原因,中国消费领域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持续加大、问题凸显,成为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因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消费对资源能源的需求持续刚性增长;②过度型、浪费型等不合理消费方式加剧资源环境问题;③消费领域已经成为中国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
2 绿色消费对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作用分析经济绿色转型的关键是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生态环境退化的脱钩,具体体现在生产和消费两个环节的绿色化。消费的绿色转型升级可以引领以环境标志产品为代表的绿色生态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创新,通过绿色生态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创造新的绿色消费需求,这种绿色生产与消费、绿色供给与需求的良性互动循环不仅是经济的新动能和新引擎,也是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内生条件,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同时,绿色消费可以引领社会新风尚,有助于培育生态文化价值观和新的绿色行为与生活方式,对于构建可持续的社会治理体系和推动社会绿色转型意义重大。
2.1 消费已经成为推动整体绿色转型的障碍和制约因素经济绿色转型程度主要取决于生产和消费部门绿色转型的状况。为衡量经济绿色转型程度,本研究构建了基于产品生产和生活消费过程带来的资源、能源消耗和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绿色转型指数测度指标体系,以此反映生产和生活消费部门绿色转型程度。
总体上,自2004年以来中国绿色转型程度逐年提高,2008年之前,生产和消费领域绿色转型都在进步。但自2008年起,绿色转型势头趋于平缓并出现起伏波动。总体看,生产领域绿色转型在持续进步,对整体绿色转型发挥了积极的支撑作用,但是消费领域绿色转型自2008年以来下滑趋势明显,到2011年消费领域绿色转型下滑超过了生产领域绿色转型提升。可以说,生产领域绿色转型的效率提升未能弥补消费规模扩张带来的消极资源环境影响,绿色转型中消费领域成为制约整体转型的短板,消费领域绿色转型的大幅提升将对中国整体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发挥决定性作用。
2.2 绿色消费推动绿色转型的案例:环境标志认证制度目前,中国建立了环境标志、节能标志、绿色建筑标志、有机食品标志等制度。中国的环境标志制度创立于1993年,从2006年开始实施政府绿色采购。这些促进提供绿色生态产品与服务的重要制度对形成绿色消费与生产方式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截至2018年底,中国环境标志认证涵盖101类产品,环境标志产品产值达到4万亿元。2017年,中国政府采购的节能环保产品占同类产品采购规模的91%。随着环境标志认证和节能节水认证产品品种与规模不断增长,其资源节约和污染减排的双重绩效逐步显现,2016年环境标志认证和节能节水认证产品共节电约190亿千瓦时、节水460多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30多万吨。从2011年开始,通过环境标志认证推动绿色印刷行业发展,该行业VOCs排放量每年减少15%,设备能耗降低15%;目前中国13亿册中小学教科书全部实现了绿色印刷。2016年,中国政府采购的具有环境标志的电子类办公用品相当于减排了19万吨二氧化碳,节约电子废弃物处理费用2.3亿元。
3 中国目前绿色消费的政策和实践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绿色消费。中国政府共发布了101项与推进居民绿色生活相关的政策,其中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共发布26项,主要为推进绿色消费的通知、意见和方案,占26%。各部委发布相关政策共计75项,主要为落实国家决策而开展的具体措施行动,占74%。总体来讲,中国绿色消费制度框架的雏形已初步显现。
我国绿色消费面临两大问题:一方面,绿色消费产品供给不足,无论是绿色食品、节能产品、绿色建筑、公共交通还是环境标志产品,规模都较小,远未成为衣食住行必须消费品的主流,相关可持续消费选择的资源环境的规模效益有限;另一方面,对绿色消费品选择的意愿增长较快,但更关注消费过程对消费者自身健康的影响,某些消费行为的现状不容乐观。阿里研究院的一项分析表明,在阿里零售平台上践行可持续理念的消费者比例从2011年的3.8%快速增长到2015年的16.2%,增长最快的人群是23~ 28岁的群体,且绿色商品的平均溢价达33%(绿色商品价格与非绿色商品价格比)。一项针对中国环境标志的公众调查结果显示,有90%的受访者知晓“中国环境标志”,有78.4%的受访者愿意为“中国环境标志”认证产品支付同等甚至更高的价格。然而,中国垃圾分类的困境和过度消费及浪费的现状,说明消费行为和生活方式的绿色化面临很大挑战。
总体上来看,无论是强制性政策、还是监管性政策和市场信息化工具,中国居民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绿色消费政策都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部分绿色消费政策的执行过程还有改进的空间。
4 绿色消费的国际经验 4.1 可持续消费和生产各国为控制经济发展所造成影响而采用的战略,已经从解决末端问题过渡到采用更广泛的系统性举措(例如,构建可以影响经济体系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早期,人们关注的主要理念是在受影响地区进行污染控制,提升产业技术(生态)效率。如今,各国更加关注自足(sufficiency)理念,更强调采用全系统方法,更注重解决无穷经济增长与消费主义背后的驱动因素。
当前的国际框架强调了可持续生产和人们行为的改变。例如,《 21世纪议程》呼吁制定“新的财富和繁荣概念,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提高生活水平,减少对地球有限资源的依赖,更加符合地球的承载能力”。2015年《巴黎协定》签订时,各国达成气候变化的共识,指出需要形成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可持续的生计方式和有气候韧性的社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包括了一系列的子目标,特别是可持续发展目标12专注于可持续消费和生产(SCP)[1]。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成败取决于人类是否可以成功改变自身行为来应对不可持续性带来的风险。
《可持续消费和生产十年方案框架》(10YFP,2012)[2]制定了许多推动方案落实的机制,包括消费者信息、可持续生活方式和教育、可持续公共采购、可持续建筑和建造、可持续旅游、可持续食品体系等。该方案未从个人层面的生产和消费体系及供应链入手,而是着眼于通过系统性的举措(食品体系),来解决驱动因素的影响(生活方式),并整合主要利益相关方的力量(政府、企业等)。
2016年6月,欧洲各国通过了自愿性的《绿色经济泛欧战略框架》,以使其绿色经济战略与可持续发展目标保持一致。9个重点领域中有3个与消费直接相关:消费者行为转向可持续消费模式、促进绿色和公平贸易、在开发人力资本的同时创造更多绿色和体面的工作。同样,《亚太可持续消费和生产路线图(2017—2018年)》也强调了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和教育的重要性。
4.2 各国推动可持续消费和生产的国家举措可持续消费倡导的去物质化和改变当前主流的生产和消费体系,给传统的无休止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带来了诸多挑战[3]。瑞典和德国都已经实行了国家战略来推动可持续消费和行为模式,而且两国都联合实施了两个10YFP;瑞典与日本实施了“可持续生活方式和教育项目”[4];德国与印度尼西亚实施了“国际消费者信息项目”[5]。
瑞典在2016年推出了《瑞典国家可持续消费战略》[6]。该战略以消费者即公民个人为核心。在该计划的指引下,市政当局、工商界和民间团体都将扮演很强的角色并期望共同合作。政策措施在7个重点领域提出:①增长知识和深化合作;②鼓励可持续的消费方式;③精简资源利用;④提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⑤逐步淘汰有害化学品;⑥改善所有消费者的安全;⑦推动食品、运输和住房领域的可持续消费。该战略的主要责任政府为瑞典财政部,而不是环境和能源部(可持续政策的情况通常如此)。因此,可持续消费在瑞典不仅作为环境问题,而是整个系统问题。相较于其他政府部门,瑞典财政部拥有更多的执行资源,以及更强的合规执行力。
《德国国家可持续消费计划》于2016年推出,概述了6个实施领域的相关行动:①食品消费;②住房和家庭;③流动性;④服装;⑤工作和办公;⑥休闲和旅游业。该计划基于5个关键思想:①使可持续消费成为消费者的可行选择;②将可持续消费成为社会主流;③确保所有人口群体都可参与可持续消费;④从生命周期的角度审视产品和服务;⑤将重点从产品转移到系统,从消费者转移到用户。《德国国家可持续消费计划》是在3个联邦部委(环境、自然保护和核安全部,食品与农业部,司法和消费者保护部)的共同领导下制定的,并在所有部委之间进行协调,因为可持续消费和生产是跨领域的议题,需要跨部门协作和实施。该国家战略计划是“德国推动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结构变革的一种方式”。
4.3 国际经验对中国的启示可参考消费和生活方式的决定因素作为框架,用于谋划设计政策与其他干预措施:在消费者、企业和机构以及政府中形成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态度;建立能够促进可持续行为、限制不可持续行为的引导机制;为实现可持续生活方式建设适宜的基础设施,提供合适的产品[7]。根据“态度—引导机制—基础设施”这一框架设计的干预措施能够解决以下问题:态度与知识—行为之间存在的差距、受到现行体系与基础设施锁定效应制约的行为、决定行为模式的宏观社会与自然因素[8]。
可持续消费可以理解为重视自然资源,尊重产品开发中的劳动力和投入,避免浪费,并推崇一种绿色的生活方式,以实现可持续社会为目标,而不是由种类繁多的消费行为而决定。中国可以在这一领域做很多工作,一方面综合使用目标设定、激励结构和立法措施;另一方面,加强教育和价值导向,从而摆脱西方工业化国家几十年来形成的“购买—使用—丢弃”陋习。与许多其他环境领域一样,中国可以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先行者,唤醒和带领其他国家来解决过度消费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5 中国推动绿色消费的战略定位和政策建议 5.1 中国推动绿色消费的战略定位当前,中国正在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其中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能。如前所述,由于规模、结构、消费方式等原因,中国消费领域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持续加大、问题日益凸显。从中国整体绿色发展转型进程和状态看,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比较突出。在整个经济社会系统中,经济维度的绿色转型发展较快较好,社会维度相对滞后。在经济系统内部,推动生产领域的转型措施较强,消费领域较为薄弱。因此,如何在社会生活和消费领域推动绿色转型是中国政府应关注和解决的重大关键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目前最迫切的任务是要明确消费绿色转型在推动国家绿色发展以及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中的战略定位、角色和作用。
5.1.1 高度重视并紧紧抓住当前推进消费绿色转型的历史机遇期目前,中国正处于推动消费绿色转型的机遇期、窗口期,其主要特征是消费正在从温饱向小康全面转型升级,居民消费方式和意愿在发生明显变化,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在显著增强,正处在新的社会消费习惯与模式的形成期。消费是最终需求,既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体现。抓住这一珍贵的窗口期和关键期,及时引导,加快促进形成覆盖全社会和全民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对中国整体实现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
中国目前推动消费绿色转型具有强烈的政治意愿。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7年5月就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问题进行了专门的论述。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这为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提供了强有力的行动指南。
中国目前推动消费绿色转型具有日益成熟的社会基础和较好的实践基础。当前,中国公众的环境意识、参与意识和环境维权意识明显提升,对享有良好生活质量的要求和期待日益增长,形成了推动绿色消费的社会基础。同时,中国在绿色消费领域积累了一些有益的政策和实践基础,国际社会也有诸多好的做法可资借鉴。
5.1.2 将绿色消费作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支撑点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现阶段,中国消费正不断转型升级,体现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其中,社会公众的绿色消费意愿不断提升,消费市场上绿色生态产品溢价率不断增长,互联网消费中的绿色渗透率不断提高,可以说,绿色消费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着眼和适应当前及未来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大力推动绿色消费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有力支撑。同时,消费的绿色转型升级可以引领以环境标志产品为代表的绿色生态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创新,通过绿色生态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创造新的绿色消费需求,这种绿色生产与消费、绿色供给与需求的良性互动循环不仅是经济的新动能和引擎,也是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内生条件,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当前绿色消费的短板之一是绿色生态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不足,需要顺应社会绿色消费升级的趋势,围绕吃、穿、住、行、用等消费环节,满足居民分层次多样性的绿色消费需求,构建更加成熟的绿色消费细分市场,加大绿色、环保、节能产品和技术的认证和营销推广力度,提高绿色生态产品和服务的社会覆盖度,大力提高绿色生态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真正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及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和动力。
5.1.3 将绿色消费作为促进经济和社会系统转型以及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手段首先,将绿色消费作为经济绿色转型的基本内容,作为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动力。经济的绿色转型包括生产和消费两个环节的绿色化,消费的绿色化对生产的绿色化发挥着引导和倒逼的作用。经过绿色理念和措施引导的消费规模、消费方式、消费结构、消费质量、消费偏好的变化必然会传导到生产领域,左右着要素资源的配置方向、生产方式的改进、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产品品质的改善,推动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
其次,将绿色消费作为社会绿色转型的重要内容和手段。绿色消费是促进绿色生活方式形成的核心内容,是推动全民行动的有效途径。生活方式是一个内涵广泛的概念,既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劳动工作、休息娱乐、社会交往等物质生活,也包括精神生活的价值观、道德观及相关方面,消费方式是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绿色消费活动可将绿色理念与要求传递、渗透到公众生活的各个方面,引导、带动公众积极践行绿色理念和要求,形成绿色生活全民行动,改善社会绿色转型的治理体系。
5.1.4 把绿色消费作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措施绿色消费是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有观点认为,消费具有上下游传导效应,减少消费能成几何级数地减少资源能源投入,还可以减少数十倍以上的污染排放;消费又具有弹性效应,消费数量的增加,往往会抵消提高生产效率、节约资源投入和减少污染排放的效果。因此,合理适度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消费必然对减少污染排放和改善环境质量乃至生态文明建设全局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领域,中国目前的环境政策多集中在生产领域,且以约束和监管为主要方式、以政府和企业为主体。建立引领绿色消费模式的制度机制,一是可以将生态环境治理结构从生产环节拓展到消费环节,拓展了生态环境治理的领域,增加激励和自愿领跑的方式,有助于建立激励与约束并举的制度体系;二是消费是社会公众的基本行为选择,绿色消费可以促使公众真正进入环境治理过程,用其绿色消费行为以及绿色生态产品选择倒逼企业改善环境行为,增加绿色生态产品和绿色生产供给,是切实的、自发的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三是消费端的绿色转型通过绿色供应链实践传导至生产端,可以引导产业链条中的“绿色先进”企业管理“绿色落后”企业,开辟生态环境治理的新途径,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5.1.5 将绿色消费摆上政府推动绿色发展工作的优先位置在准确把握绿色消费对推动绿色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及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战略定位和作用之后,中国政府需要把推动绿色消费纳入日常的工作日程之中,在零散的实践和政策基础上,将强烈的政治意愿,转化为全面推动消费绿色转型的系统战略部署、具体有效的政策措施和全民的社会实践。
5.2 中国推动绿色消费的政策建议从中国整体绿色发展转型进程和状态看,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比较突出,经济维度的绿色转型发展较快较好,社会维度相对滞后。中国目前消费对资源生态环境带来的突出问题已成为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消费对资源环境的消耗和压力持续增大,过度型、浪费型等不合理消费方式加剧了资源环境问题,消费领域的一些环境污染负荷超过了生产领域。应紧紧抓住当前推进消费绿色转型的历史机遇期,将绿色消费作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支撑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促进经济和社会系统转型以及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措施,将其摆上政府推动绿色发展工作的优先位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5.2.1 将绿色消费作为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纳入到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中,并制定国家推进绿色消费的专门战略或行动计划目前,中国正处在推动消费绿色转型的机遇期、窗口期,居民消费方式和意愿在发生明显变化,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中国公众的环境意识、参与意识和环境维权意识明显提升,对享有良好生活质量的要求和期待日益增长,形成了推动绿色消费的社会基础。
因此,在中国的“十四五”规划中,应将推动形成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方式问题,作为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明确相关目标、任务,以及考核或评价指标。同时,针对目前相关政策及实践分散、效果不显著等问题,借鉴德国、瑞典等国经验,中国应研究制定专门的推进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方式的国家战略或行动计划,从目标任务到体制机制创新、评估方法与评价指标等方面都要做出系统安排,提高推进绿色消费行动的整体性和效果。
5.2.2 突出重点,完善和创新推动绿色消费的制度、政策和行动一是明确推进绿色消费的重点领域。以环境质量改善目标为导向,将与资源能源节约和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密切相关的绿色生态产品供给、垃圾分类回收、公共交通设施建设、节能环保建筑以及相关技术创新等作为推进绿色消费的重点领域。
二是扩大绿色生态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加大绿色生态产品认证,健全绿色生态产品和服务的标准体系和绿色标识认证体系。优先考虑修改《政府采购法》,加大政府绿色公共采购力度和范围,推动强制性绿色公共采购。放宽绿色生态产品和服务市场准入,鼓励各类资本投向绿色产业,利用“互联网+”促进绿色消费。
三是加大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力度。推动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构建企业和社会绿色供应链,把生产者对其产品承担的资源环境责任从生产环节延伸到产品设计、流通消费、回收利用、废物处置等全生命周期,通过生命周期管理促进绿色生产和消费。
四是倡议发起全国性绿色消费新生活运动。充分发挥形象正面的明星和社会名流在绿色消费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绿色消费成为社会时尚。同时将绿色消费理念融入各类相关教育培训中、列入创建活动的基本要求与考核指标中、纳入各类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中。
五是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绿色消费社会治理体系和机制。明晰政府相关部门在推动绿色消费中的职能定位,强化消费者协会推动绿色消费的职能作用,鼓励企业承担更多环境社会责任,同时建立面向社会公众的绿色消费激励和惩戒制度。
六是完善和强化推动绿色消费的市场和经济激励政策。要在规范性约束的引导下,重点从价格、财税、信贷、监管与市场信用等方面建立经济激励和市场驱动的制度,引导绿色生态产品的供给和居民消费的绿色选择。
七是加强绿色消费的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构建完善的绿色消费统计指标体系,建立全国统一的绿色消费信息平台。加强对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公众关于绿色消费的能力建设和培训。在国际基础设施建设中,开展环境和社会影响评价,提升国际基础设施建设的绿色化程度。
[1] |
UN. Transforming Our World: 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R]. New York: UN, 2015: 1-5.
|
[2] |
US EPA. 10-Year Framework of Programmes on Sustainable Consumption and Production[R]. New York: US EPA, 2012.
|
[3] |
Jackson T. Prosperity Without Growth:Economics for a Finite Planet[M]. London: Earthscan, 2009.
|
[4] |
The One Planet Network. Sustainable Lifestyles and Education[R]. New York UNEP, 2019.
|
[5] |
The One Planet Network. Consumer Information for SCP[R]. New York UNEP, 2019.
|
[6] |
Ministry of Finance Sweden/Communications Department.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nsumption[M]. Elanders, 2016: 7.
|
[7] |
AKENJI L. Consumer scapegoatism and limits to green consumerism[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4, 63: 13-23. DOI:10.1016/j.jclepro.2013.05.022 |
[8] |
AKENJI L, CHEN H. A Framework for Shaping Sustainable Lifestyles: Determinants and Strategies[R]. New York: UNEP, 2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