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国环境管理  2017, Vol. 9 Issue (3): 0-0  
0

引用本文 

双赢[J]. 中国环境管理, 2017, 9(3): 0-0.
双赢

“十三五”时期,我国将把环境质量改善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核心目标。如何在有限的污染排放总量下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成为区域发展过程中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既定的技术水平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互制约。在地区层面,明确的环境质量改善目标意味着给定了污染物排放总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增长的空间。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成为有限的污染物排放总量下获得更高经济收入的一个重要途径。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如何识别该强化哪些优势产业、淘汰哪些劣势产业是各地区需要重点决策的问题。如何从协调经济增长与污染排放之间的关系出发,识别各地区优势产业和劣势产业,引导地区间产业布局优化、精细化,加强环境监管,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改善的双赢,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是基于各地区各产业部门的实际增加值收入和实际的污染物排放,科学判定各地区各产业部门增加值收入的实际环境成本。随着地区间商品和服务流动的不断推进,各地区共同参与生产链不同环节的新型生产模式已经形成,处于生产链、流通链的不同位置,增加值与污染物排放也有显著差异。研究表明,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出口产品产值中仅有60%的增加值属于国内增加值,意味着我国出口带来的国民生产总值被高估。同样,地区间流入流出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中也占有很大的比例,地区层面同样存在需要科学评估其实际增加值收入的问题。系统核算各地区各产业部门基于价值链不同环节的实际增加值收入以及相应的污染物排放,是正确认识各产业部门经济收入与环境成本的基础,也是正确理解经济增长与污染物排放关系的前提。

二是基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态,综合考虑增加值收入和污染排放水平以识别各地区的产业发展比较优势。明确各地区产业发展比较优势是推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和地区间产业布局优化的一个重要前提。单位增加值的污染物排放强度常被作为衡量一个产业部门是否应该优先发展的重要指标,但仅靠这一指标还不足以决策发展或淘汰哪些产业。一方面,产业部门的污染物排放强度与其生产过程和行业属性有关,污染物排放强度大并不意味着该部门落后。而且,一些部门虽然单位增加值的污染物排放强度高,但是在我国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也不能因其强度高而淘汰。另一方面,判断一个产业部门在某一地区是否具有比较优势,不仅要将其与本地其他部门做纵向比较,更要将其置于全国的价值链上去与其他地区进行横向比较。尽管一些产业部门污染排放强度高于其他产业部门,但其在全国价值链中处于领先位置,与其他地区相比污染物排放效率高,说明在该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相反,一些产业部门尽管污染物排放强度比其他部门低,但是其在全国价值链中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污染物排放效率低,说明在该地区没有比较优势。在识别比较优势的基础上,结合各地区的资源禀赋和环境容量特征,能够帮助地方政府科学决策发展或淘汰哪些产业部门。

三是基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现状,通过确定区间、方向和时机以进一步强化环境监管。通过基于污染物排放核算来量化比较各地区各产业部门在价值链中的相对位置,可为科学引导地区间产业梯度转移、优化地区间产业布局、环境管理提供决策支持。要创新并不断加强区间、定向、相机监管,丰富环境监管方式。各地区的环境质量底线是“下限”,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上限”,这就是监管的合理区间。定向就是向着哪个方向引导,前提得是在合理区间里。相机是要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时机,灵活机动地作出决定。区间是“要成为什么样”,定向是“做什么”,相机就是在于“怎么做”了。要充分认识环境监管促进结构调整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综合考虑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条件,加强分类研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和政策的针对性、实效性,努力做到总量合理估算、结构合理调整、时序和空间地域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