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地处江苏沿海中部,是一座地域广阔、资源富集、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禀赋独特的新兴工商业城市,是著名的东方湿地、鹤鹿故乡。下辖11个县(市、区),面积1.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820万,是江苏面积第一、人口第二的城市。海岸线582公里,占全省的2/3;沿海滩涂面积680万亩,占全国的1/7;拥有丹顶鹤和麋鹿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机场、海港两个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是“最美中国·生态旅游目的地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全省最好,“盐城生态美、空气优”已成为盐城发展的响亮名片。
“十二五”以来,处于深化改革攻坚期、结构调整关键期、增长速度换挡期的盐城经济,始终保持强劲增长势头,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一直位居江苏前列; 2014年成为国家园林城市,2015年获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并通过国家卫生城市验收。目前积极抢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江苏沿海发展等国家战略机遇,以绿色发展为方向,加快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协调推进中心城市、县城、重点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笔者拟就盐城新型城镇化和绿色发展的现状、内涵、措施和前景等进行粗浅的分析和思考。
一、发挥规划先导作用,做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加法”我们组织编制的《盐城市生态绿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十大类130多项生态文明工程,启动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规划》修编和《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工作,通过规划引导和管控,加强对全市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科学布局,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园区布局、生态布局,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绿色低碳,更加注重城镇化质量内涵的提升,引领全市新型城镇化科学发展。
打造绿色低碳城镇。盐城坚持把生态红线作为城镇建设的“控制线”、保障生态安全的“警戒线”、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在城市发展上始终贯穿“绿色”理念,加快大市区内环高架快速路网、新辟水源地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强居民社区、教育学校、医院诊所等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整体功能。大力推进生态镇村创建工程,特别是优先建设改造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的美丽镇村,让老百姓望得见青山绿水、记得住浓浓乡愁。在城市建设上引进“慢城”概念,在城市管理上融入“智慧”元素,努力让市民居住更环保节约,生活得更加幸福美满。
盐城环保科技城的“绿巢”是一座主体九层、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的环保产业科技研发及公共服务平台,它的建设综合运用了地源热泵、光伏太阳能、雨水收集等16种环保新技术,仅外墙面就使用了 3000平方米的可将太阳光能转化为电能的清水板,使原本的混凝土建筑由“水泥森林”变成了“阳光森林”,“绿巢”建筑是目前国内单个建筑使用节能环保技术最多的楼体。
积极发展绿色交通。近几年,盐城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施工为环保让路”,对交通工程生态资源破坏程度都进行量化分析,科学设计选线方案,相继建成沿海、盐淮、宁靖盐三条高速公路,临海高等级公路全线建成通车,一级公路新增里程全省第一,实现村村通公路。盐城是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在生产的同时,积极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减少城市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正在加强城市非机动车道系统建设,再完善一批自行车道、健身步道,逐步使低碳交通成为城市交通主流。
致力于打造生态大港。盐城海港、空港都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在港口改扩建过程中,从合理利用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的角度出发,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港口生态破坏。目前盐城港已建成生产性泊位77个,重点围绕特色产业港、上海港喂给港、连云港港组合港的定位,全面加快港口航道建设,不断完善沿海集疏体系,力争早日跻身于全国亿吨大港行列。同时加快空港建设,现有15条航线,要积极申请新增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城市的国际国内客货运航线,全面提升机场客货运能力。结合“十三五”规划,切实提升水铁联运、海河联运水平,构建现代化、立体化交通网络。
二、 坚持生态优先意识,做好环境保护的“减法”盐城1983年建市,经过30多年的努力,市区面积扩大了14倍,人口增长了8倍,城市品质和功能有了很大提升。2013年7月,盐城市委六届三次全会对全市发展进行了科学谋划和布局,首次将生态绿色发展提升为全市重大发展战略。明确必须坚持“生态文明是发展的最高境界、生态优势是最大的后发优势、生态建设是最大的民生工程”的理念,突出绿色发展在总体布局中的贯穿性,真正实现发展与生态的互动、生态与经济的双赢,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重点围绕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抓了五大环境保护工程:
碧水工程。盐城地处里下河地区,境内有各类河流近万条,仅市区就有大小河流119条,素有“百河之城、百桥之城”的美誉。但由于处于淮河流域下游,受上游客水过境影响,流域性污染严重,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盐城主要河道水质在Ⅲ类以下,市民的饮用水安全受到极大威胁。这几年,市委、市政府将饮用水安全作为一号工程,全市开展清水走廊行动,保障饮用水安全,推进“双源供水”、城乡供水一体化。在市区投资8亿元,通过平地挖湖构建生态湿地,修整占地3286亩的盐龙湖为市区百万居民的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保障。2014年又启动实施总投资超过40亿元的饮用水安全“十大工程”。在市界断面和饮用水源地建成17个水质自动监测站,监测指标由原来的 60多项扩大到109项,实现对水源水质的实时监控,加快建立从“水源地”到“水龙头”的安全屏障。
蓝天工程。盐城东临黄海,拥有一望无际的滩涂和湿地,具备特有的自然生态净化系统。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也面临着大气污染的巨大压力。盐城每年主要农作物产生秸秆近800万吨,超过苏南五市的总和。通过大力推进综合利用等防控措施,2014年夏秋两季盐城是江苏13个省辖市中唯一未被国家环保部和省环保厅通报发现秸秆焚烧火点的城市。自 2013年实施全国74个重点城市排名制度以来,盐城空气质量有3次进入全国前十位,2014年9月份排名全国第四,自由“深呼吸”在盐城已成常态。
节能减排工程。盐城积极探索创新节能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制定能耗准入指标和限额指标,推进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强化燃煤锅炉大气污染整治和高污染燃料禁燃工作,加大对扬尘、机动车尾气等治理力度,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辆3万多辆。积极开展化工产业专项整治,加快推进企业重组、园区转型和产业升级,化工产业呈现出量减效增的新格局。制定《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煤炭消费总量实施方案》,优化能源结构,全市标煤消耗不到1000万吨,年减排化学需氧量12 000吨、氨氮2500吨、二氧化硫5000吨、氮氧化物6000吨。加大减排项目推进力度,2014年完成重点减排项目100多个,依法关停盐城热电公司等 57个污染企业,淘汰整治102台燃煤锅炉。
绿化工程。盐城地处江淮平原,土地盐碱化程度较高,不利于树木生长,历史上一直是草多树少。近几年,全市围绕建设“绿色盐城”目标,加大绿化土壤改良力度,全力打好沿海绿化、城镇绿化、道路绿化、村庄绿化“四大会战”,连续三年新增造林折实面积居江苏第一,每年新增的绿量相当于再造一个70平方公里的森林。
从2008年开始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以来,盐城组织实施“露水增绿”工程,新建了聚龙湖公园、盐龙湖公园等公园12个;打造串场河景观带、通榆河生态走廊、城南小新河景观带,改造提升了30多条主次干道绿化,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4%,广大市民“城在林中、人在绿中”的生态梦想正在成为现实。加强沿海宜林荒地荒滩开发,东台、大丰和射阳三个万亩林场已初具规模,响水、滨海两个万亩新林场正在建设,昔日的黄土海岸已经变成绿色海岸。目前,全市森林覆盖面积已达31.48万公顷,林木覆盖率25%,率先达到江苏升级版小康标准,生态绿色成为盐城的 “金字招牌”。
创卫工程。全市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为抓手,大力实施城中村改造、老旧小区治理、污水沟河整治、集贸市场规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等民生工程,通过两年时间的努力,高分通过国家卫生城市专家组技术评估。与此同时,积极推动县(市)城环境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环保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促进生态产品城乡均衡供给。全市14座投入运营的城市污水处理厂每年处理污水总量1.28亿吨,削减COD总量2.94万吨;城镇污水达标处理率达67.1%,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61.9%。
三、鼓励创新创业,做好产业转型的“乘法”2009年江苏沿海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盐城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逐步显现,众多生产要素开始向盐城汇聚,重大产业项目纷纷到盐城落户。然而在改变工业落后面貌的重大机会面前,必须摒弃高投入、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增长方式,坚持把环境容量作为区域生产力布局的重要依据,坚持新上项目不放松环保要求,承接产业转移不降低环保门槛的原则 。
优先发展环保科技产业。环保产业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广阔的市场前景,是盐城市加快转型发展、实现产业升级的优选方向。近年来,盐城的环保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呈现快速增长态势。盐城环保科技城已建设成为集聚度较高、市场份额较大的国家级雾霾治理研发和制造基地。
推动互联网产业发展。依托盐城国家高新区、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软件园、城南智慧科技城等载体平台,加强与大院大所大学以及掌握先进技术的科技企业合作,加快建设大数据产业园和云谷智慧产业园。
开展生态特色旅游。以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核心,突出大纵湖、九龙口、金沙湖、西溪景区等重点景区建设,让“东方湿地、鹤鹿故乡、银滩海韵、水绿盐城”成为盐城特色旅游品牌。
四、加快政府机制体制改革,做好科学发展的“除法”大力推进“三化”(工业化、信息化、绿色化)融合,全面提高劳动生产率、要素资源利用率、科技进步贡献率,在更高水平上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盐城在制定科技、人才、财税、金融等政策措施时,应更多地向绿色发展、新型城镇化倾斜,以鲜明的政策导向作用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盐城需进一步深化改革,按照“应减尽减、应放尽放、应快尽快、应合尽合”原则,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推行负面清单制度,完善项目容缺预审、并联审批、网上审批等方式,打造盖章最少、收费最少、材料最少、流程最短的先行地区,通过放宽放低创新创业门槛,激发城乡各类创业主体创新创业激情,加快全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
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盐城将遵循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挥生态资源优势,积极策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按照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要求,瞄准“双目标”,坚持“双引擎”,加快提升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努力建设创业开放生态幸福的美丽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