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自然的关系是随着历史而变化的,在原始社会,人们敬畏自然,出现了对太阳、对月亮、对火的崇拜;在农业社会,人们顺应自然,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在工业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认为可以去征服自然。实际上恩格斯在1886年的时候就指出“我们不应过分陶醉于我们对大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大自然都报复了我们”。应该说他是很有远见的,但是由于当时他的名气不大,很多人没有注意这个警告。
上世纪50年代,卡尔森写了《寂静的春天》这本书,揭露了农药对生态和人的危害,才逐渐引起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随后各国的学者发表了一系列有关环保的著作,促使联合国在上世纪80年代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就是说,我们既要满足当代的发展需求,但又不能损害满足后代发展需求的能力。实际就是说我们不能够为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发展,而不顾子孙后代的发展。这个概念提出以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维护生态等方面的问题逐渐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在全世界开始普及,而且相继采取了各种行动。
如果从历史的视角分析一下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以看到,人类经过了几千年的农业社会的农业文明和经过了几百年的工业社会的工业文明以后,即将迎来的是知识社会,在知识社会中需要一种新的文明,那就是“节约资源,保护生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我认为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正是对这样的文明即将到来的响应。应该看到,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要真正使生态文明的概念深入人心,还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还需要大大增强人民群众对于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的理解,形成一股道德力量,推动可持续发展,推动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我认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一种积极的环保概念,因为人类要不断地衍生,要在地球上生存并不断改善生存条件,就必须要发展。而人类的发展也不可能不对大自然界有所影响。我们不是消极的环保主义者,退回到原始的自然状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应当的。我们一方面要实现人类的发展,另一方面要非常重视资源环境的成本,要以最小的代价来实现我们的发展。
在发展过程中由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等所造成的损失就是资源环境成本。我现在担任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和数据科学研究中心的主任。我们中心的绿色经济研究室在石敏俊教授的主持下,进行了多年资源环境成本的研究,研究表明,2005年我国的资源环境成本大约要相当于GDP的13.5%,而我国当年GDP的增长才仅为10.4%。2010年尽管这一比例降低到了12.3%,但是资源环境成本的绝对值还是增加的。这就是说,如果我们不注意可持续发展,不注意保护环境,就会把环境的债务留给我们的子孙后代,这样的发展肯定是不可持续的。这是涉及人类的存亡大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绿色经济”的概念是在英国经济学家皮尔斯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皮书》中首次提出的。2008年10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起了“绿色经济倡仪”,明确指出:经济的绿色化不是增长的负担,而是增长的引擎。绿色经济不仅包括低碳经济,还包括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等诸多方面。循环经济主要是解决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强调低环境负荷;低碳经济主要是针对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减排而言的;生态经济主要指向生态系统(如草原、森林、海洋、湿地等)的恢复、利用和发展(如发展生态农业等)。
近年来,我国政府开始重视绿色经济的发展,也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与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较大的距离,真正实现绿色发展还任重道远。该书总结了2005—2010年我国经济绿色转型的历程,提出了资源环境成本的测算方法,并对全国和一些经济发达区域、重点开发区域、生态脆弱区域的资源环境成本进行了测算,得出了比较可信的结果。最后还对在资源和环境约束下中国经济的绿色转型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我深愿该书的出版能够引起有关政府官员和学术界、企业界人士对资源环境成本问题的关注,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的绿色转型发展。
2014年11月12日于北京